-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日月行星.txt
47 lines (42 loc) · 4.47 KB
/
日月行星.t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日月行星与五行
文 | 丹霞
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我们渐渐学会了参考恒星来确定季节。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
现,在这些恒星中有五颗星的位置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些变换位置的星,就成了“行星”。
古人对于行星的认识起源于它们在天上的运行轨迹,并以此来为行星命名。就比如一颗行星
由于只会在太阳附近出现,所以只有早晨太阳升起或者黄昏太阳落山时才能隐约看见它,因此得
名“辰星”和“昏星”。同样拥有这一特征的另一颗行星,就被赋名“启明”和“长庚”,《诗经》中就
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的记载,同时此星又呈白色,所以又称“太白”。当然,剩下的三颗行
星,它们的轨迹可以遍布整个天空。其中两颗可以看出明显的周期性,其中一颗的周期11.862年,
对应十二地支,故名“岁星”,并以此推算大致年份;另一颗是29.4571年,契合二十八宿,故名
“镇星”,意思就是每年镇一宿。最后一颗的轨迹是最复杂的,一会向东,一会向西,有时停止,
飘忽不定,而且这颗行星又拥有极具特征的红光,于是古人取“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赋名
“荧惑”。
后来,我们根据这五颗行星经常出现的时间,绘制了《河图》,五行的概念也就此出现。每
当三月春分时节,岁星见于东方,此时正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有一句古话说“春到人间草木
知”,于是岁星就成了“木星”。七月夏至前后,荧惑徘徊于南方,此时骄阳似火,于是荧惑就成了
“火星”。九月秋分时节,长庚出现在西方,此时杀伐之气当令,万物凋敝,而“金”在古代又有“兵
器”的意思,于是长庚就成了“金星”。十一月冬至前后,辰星见于北方,此时冬气交令,万物蛰伏,
地上到处是冰和水,于是辰星就成了“水星”。而镇星,则出现于五月中天,此时正值一年的中点,
而其他四星所处位置和对应的季节,也是以“中”为参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镇星会成为“土星”。
一六共宗,为水居北;
二七同道,为火居南;
三八为朋,为木居东;
四九为友,为金居西;
五十同途,为土居中。
《河图》作为上古文明在天文学方面的产物,其象、其数、其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
它仅用简单的10个数字,就展现了五颗行星运动的规律。五颗行星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
序,相继出现于天空,每颗行星出现72天,五颗行星加在一起刚好就是一周360度,而地上刚好就
经历春,夏,秋,冬一个轮回。五星生五行,五行生万物,相生相成,相始相终。这是我们的先
民从天体运行中得到的自然规律,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这一点也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
《周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
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这里的“七政”指的就是“七曜”,就
是五颗行星加上太阳和月球(太阴)。“七曜”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周朝,汉朝的时候发扬光大。西
汉的刘向说过:“夫天有七曜,地有五行。”七曜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位置。前文
提到天垂象,见吉凶,就说明了人间的吉凶在天上是有预兆的。
五行,七曜的观念源于我们对于自然,宇宙的崇拜,也是我们在长期观测中总结下来的规律。
从阴阳五行,到二十四节气,此消彼长,相生相克。不过,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河图》,《周
易》这些著作的真正意义逐渐成了谜,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发掘。
// ==========后记========== //
丹霞在完成本篇时顺带看了下《周易》,结果谁知道越看越不对劲。而且有关行星和五行,
七曜的参考文献太少,大部分的资料都是来源于网络,所以丹霞也没法保证本篇的严谨性。所以就
先这样将就一下,等有了参考文献再慢慢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