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 --git a/c1/index.html b/c1/index.html index e8aca8bc..41788413 100644 --- a/c1/index.html +++ b/c1/index.html @@ -66,6 +66,14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道德

+
arandomguy | 2024-02-11
+
+ +
+

收爐

@@ -242,30 +266,6 @@
江上小堂 | 2024-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10/index.html b/c1/page10/index.html index 0a8cb7df..dd2d5ab1 100644 --- a/c1/page10/index.html +++ b/c1/page10/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11/index.html b/c1/page11/index.html index 89a87810..e2f303b0 100644 --- a/c1/page11/index.html +++ b/c1/page11/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12/index.html b/c1/page12/index.html index 4d25bc4b..531550ba 100644 --- a/c1/page12/index.html +++ b/c1/page12/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13/index.html b/c1/page13/index.html index 6425ce60..40a0d036 100644 --- a/c1/page13/index.html +++ b/c1/page13/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14/index.html b/c1/page14/index.html index 7fdbcc1e..820f9f67 100644 --- a/c1/page14/index.html +++ b/c1/page14/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平台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

diff --git a/c1/page2/index.html b/c1/page2/index.html index 3a126a30..861b3a8b 100644 --- a/c1/page2/index.html +++ b/c1/page2/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3/index.html b/c1/page3/index.html index 581caa56..4494a4fb 100644 --- a/c1/page3/index.html +++ b/c1/page3/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4/index.html b/c1/page4/index.html index c94af74d..93e88a47 100644 --- a/c1/page4/index.html +++ b/c1/page4/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5/index.html b/c1/page5/index.html index ea98aeb3..16d14377 100644 --- a/c1/page5/index.html +++ b/c1/page5/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愛歌

-
東加豆 | 2023-07-14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6/index.html b/c1/page6/index.html index b9eb4166..71f70b2d 100644 --- a/c1/page6/index.html +++ b/c1/page6/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愛歌

+
東加豆 | 2023-07-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7/index.html b/c1/page7/index.html index c6c941cb..8d44a1e7 100644 --- a/c1/page7/index.html +++ b/c1/page7/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8/index.html b/c1/page8/index.html index 381e5b24..ebf50876 100644 --- a/c1/page8/index.html +++ b/c1/page8/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
+ +
+ + +
+ +
+ + +
+
-
-
-

阳光

-
江南藜果 | 2023-02-27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1/page9/index.html b/c1/page9/index.html index 132d6691..9c1ae57a 100644 --- a/c1/page9/index.html +++ b/c1/page9/index.html @@ -66,6 +66,30 @@
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C1
+
+
+

阳光

+
江南藜果 | 2023-02-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iff --git a/columns.xml b/columns.xml index ab2a19a2..8bee7e90 100644 --- a/columns.xml +++ b/columns.xml @@ -1,4 +1,28 @@ -Jekyll2024-04-10T10:04:5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xmlThe Republic of Agora | Columns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学科有什么用?2024-02-14T12:00:00+08:002024-02-14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what-is-the-use-of-subjects<p>我的外甥牛牛是一名初三学生,一直困惑学习没什么动力,最近尤其明显,经过和他讨论,我觉得可能更本质的问题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同时也不知道这些学科有什么用。</p> +Jekyll2024-04-12T15:47:42+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xmlThe Republic of Agora | Columns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假如我現在離職2024-02-19T12:00:00+08:002024-02-19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if-i-resign-now<p>這篇是不折不扣的腦震盪之作。我相信改變始於想像。無論這改變是關乎世界還是關乎個人,想像是一切改變的起始。因此,我想劃下自己脫離上班族一員之後的生活藍圖。</p> + +<!--more--> + +<h3 id="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學做麵包達仁">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學做麵包達仁</h3> + +<p>我和麵包不知為什麼特別投緣。自從2013年自學做麵包起,我就一直無間斷地自己做麵包。一家的早餐就由我包辦了。每個早上能享受到自己親手製作的鬆軟餐包,以滿滿的幸福感開始一天非常不錯。可是畢竟作為上班族,工作連通勤,每星期硬生生就被佔用超過五十小時,做麵包的次數與每次做麵包花的時間也受到侷限。因此只能用速發酵母做些基礎餐包。這樣一來,在技巧上難有突破。</p> + +<p>假如我脫離上班族行列,我會有更多時間從最基本做起--運用水果或穀物自己培養酵母,然後用自己培養的酵母製作風味獨特的麵包。我想透過陪伴酵母菌的成長,與酵母菌的互動,來親身感受生命滋養生命的療癒力量。</p> + +<h3 id="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更用心寫作">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更用心寫作</h3> + +<p>我想,離開上班族行列以後,我會有更多時間書寫。我會用文字記錄自己養酵種做麵包的歷程,分享個中心得。我會走訪更多有創意,有活力,有趣的人,以文字分享他們的故事。我能產出更豐富,更能幫助他人的內容。</p> + +<h3 id="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學習做一名推廣閱讀的播客">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學習做一名推廣閱讀的播客</h3> + +<p>以視障者身份活了半生,近年有著很強烈的念頭,很想為視障群體多做些事情。</p> + +<p>閱讀對一般人而言是輕而易舉的,隨手拿起一本書就能讀。但對視障者而言就得大費周章了。科技的快速發展使視障者能上網閱讀文章,閱讀電子書。我想透過播客節目,介紹自己讀過的好書好文,一方面推廣閱讀,另方面能為視障者多提供一個透過聆聽閱讀的選擇。</p> + +<h3 id="結語">結語</h3> + +<p>去年年初曾寫文言明想從上班族走向斜槓的志向。但去年的我對離職後想做什麼仍然未有確切方向。今年的我迷惘逐漸消退,對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則更加清晰。這也得感謝自己過去一年不斷的探索、嘗試,以及經歷做自己感興趣事情時的心流狀態。當然,上述事情不一定要等到真正離職才開始做。我會為這個藍圖作最好的準備。</p> + +<!--END-->陶樂思這篇是不折不扣的腦震盪之作。我相信改變始於想像。無論這改變是關乎世界還是關乎個人,想像是一切改變的起始。因此,我想劃下自己脫離上班族一員之後的生活藍圖。学科有什么用?2024-02-14T12:00:00+08:002024-02-14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what-is-the-use-of-subjects<p>我的外甥牛牛是一名初三学生,一直困惑学习没什么动力,最近尤其明显,经过和他讨论,我觉得可能更本质的问题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同时也不知道这些学科有什么用。</p> <!--more--> @@ -86,7 +110,65 @@ <p>完。</p> -<!--END-->李BOBO我的外甥牛牛是一名初三学生,一直困惑学习没什么动力,最近尤其明显,经过和他讨论,我觉得可能更本质的问题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同时也不知道这些学科有什么用。说香港已完,对我是痛苦2024-02-12T12:00:00+08:002024-02-12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it-pains-me-to-say-hong-kong-is-over<p>经济活力比股票市场重要。但对香港而言,股市一直是成功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交易所(现为第五大)的微小城邦,近至2019年还是全球新股发行领头羊。</p> +<!--END-->李BOBO我的外甥牛牛是一名初三学生,一直困惑学习没什么动力,最近尤其明显,经过和他讨论,我觉得可能更本质的问题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同时也不知道这些学科有什么用。人链向强权说不2024-02-13T12:00:00+08:002024-02-13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the-human-chain-says-no-to-power<blockquote> + <p>1989年8月23日,夏天末尾,我和朋友漫不经心地坐在她祖母位于坎特雷库拉的旧木房子的楼梯上。<!--more-->我穿着一条浅蓝色图案的裤子,是我母亲用她从我曾祖母那里得到的布料缝制的,而我曾祖母则是从她哥哥那里得到的。我的朋友穿着一件阔腿、淡紫色、圆点图案的裤子,可能本来是用作床单的。我们正打发着时间,等待参加即将开始的、具有象征性的活动。那年,我们虽然还是青少年,但早已习惯了生活里无尽的政治活动,所以我们心情依旧很轻松。</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之所以我还能记得这些造型细节,是因为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些都对我们的身份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穿现代的漂亮衣服的机会非常有限,一切都是标准化的,我们只能自己制作。但五年之后,一切都将改变。</p> +</blockquote> + +<p>以上这段自述爱沙尼亚作家、艺术史学家、策展人Kai Lobjakas。她是今天我们即将介绍的行动的参与者之一,而像她这样的参与者会有200万人,来自波罗的海三个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此次行动名叫The Baltic Way波罗的海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人链之一。</p> + +<p>人链是一种人们手拉手以显示团结的政治示威的形式,第一次出现是1983年英国抗议美国在西德装置核导弹。世界上最长的人链出现在2020年印度比哈尔邦,覆盖约18,000公里,参与人数有5,170万,以支持政府为环境保护和消除社会罪恶所做的努力。</p> + +<p>我们今天要讲波罗的海之路,是波罗的海三国针对苏联极权统治的抗议,表达对国家自治的向往,民族自决的信念。这虽然是一个只有15分钟的行动,但涉及的历史至少要推到18世纪。如果你非常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直接跳过进入行动部分观看执行细节和评论。</p> + +<p>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陆海,位于北欧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矿藏,在地缘政治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成为西欧和苏联之间的连接通道。18世纪以前,这片地区部分属于瑞典王国,经过多次战争,最后被沙俄统治了200年。虽然沙俄用了很多方式同化这里的人民,但他们的文化、宗教等都始终更倾向中欧和西欧。直到一战后,他们先后于1918年获得独立,1921年还被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准许加入。</p> + +<p>一战后的德国与苏联都处在困境之中,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丧失大量领土和军力,苏联则在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经济惨淡。虽然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上格格不入,但为了当时的利益抗衡美国和西欧,两国联手,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叫Molotov-Ribbentrop Pact,以两国外长名字命名,Molotov是苏联外长,Ribbentrop是德国外长,条约简称MRP,这个缩写我们后面会再提及。</p> + +<p>《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涵盖许多秘密交易,除了军事和经济交易外,与波罗的海三国直接相关的,是该协议规定了一旦发生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如何在东欧划分势力。波兰被分为两半,波罗的海三国外加芬兰都属于苏联。这项条约深刻影响当时的世界格局,为二战埋下伏笔。</p> + +<p>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但一年后1941年,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三国被德国占领。同年底,苏联跳反和美英组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二战结束前,苏联红军再将波罗的海三国收归帐下。</p> + +<p>两百年间多次辗转,三个小国的命运就被这些庞然大物操控着。和沙俄时期一样,苏联利用移民政策将苏联人送去波罗的海同化当地人民。接下去的几十年他们一直处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中,经济、政治和文化被严格控制。</p> + +<p>时间来到198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治、社会陷入困境,和西方国家之间差距拉大。85年上任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推行自由市场,取消政治和言论管控,试图刺激已经衰败的苏联。在这样的契机下,历史的真相被慢慢揭露,社会运动不断爆发。但戈尔巴乔夫政府依旧不承认苏德签订的条约,还声称波罗的海三国是自愿加入苏联,否认武力入侵的事实。也因此抗议活动持续了多年,在波罗的海三国引发著名的歌唱革命,诉求独立自治。</p> + +<p>198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抗议活动来到高潮。立陶宛改革运动组织萨尤迪斯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人民阵线在89年5月13日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召开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三国并入苏联是通过武力实现的,导致他们失去独立,他们要求苏联政府公开承认该条约以及对三国的非法占领。6月15日,他们决定在当年苏德签订条约50周年的8月23日,组织人链,从塔林通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最终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p> + +<p>一场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非暴力抗议即将到来。</p> + +<p>人链的设计很简单,但执行细节复杂。参与者、交通、安全、物料、距离测算、医疗辅助都需要被考虑到位。</p> + +<p>首先是确定路线,一位人民阵线成员Eugen Päss调研了路线,并精确计算了长度、转弯、路面升降和交通情况,草拟了一张爱沙尼亚的路线细节图。他驾驶的是70年代苏联组装的VAZ 2103汽车,这是当时唯一一款里程表可以精确到100米的汽车。他使用了在汽车拉力赛中常见的技术,绘制了一张路线图,用箭头标出参与者应该站在哪里,公车站、建筑物、石头、灯柱、电话亭、塔、自然景观等等。路线图被以几公里作为一个部分,熟人之间相互复制传阅,了解自己的位置。比如塔林区域,被分成11个部分,上面标有距离、预计参与人数、负责人等信息。整个档案包括大概50页,计算预估需要70万人参与,每公里需要700人。</p> + +<p>然后是视觉标识。每个区域都需要被标记出来,原本计划用爱沙尼亚国旗的三色,画在地上作为标识,但踩在国旗色上这个举动似乎含义过重了,所以他们采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的缩写字母MRP作为标记,几百公里的路,用了几百公斤的粉笔写在地上。刚才看到的手绘稿上也写着MRP50。另外,区域组织者本来希望人们穿着民族服饰,但最终这个没能实现,人们穿着各种各样日常服装出现在现场。</p> + +<p>最重要的则是人链执行。原本计划两人间隔1.5米,这样彼此能看清、听清,用丝带连接人链间的空隙,每公里都有一个协调员,确保人链没有过大的缝隙。人民阵线在每20公里处都部署了一个交通民兵、救护车和安全人员。有些人和朋友们一起组队到来,当时汽车还是奢侈品,所以有专门的大巴安排没有车的人们到指定位置。汽车停在道路右侧,人则在路中间成链。</p> + +<p>在没有互联网的那时候,大部分宣传都是通过广播,其他资料都由参与者自己自愿完成,用DIY的方式,制作海报、徽章,口口相传。</p> + +<p>1989年8月23日傍晚6:30分,人们聚集在各自的位置,等待即将到来的时刻。每个人都怀揣着收音机,等待着三国广播的最后通知。7点整,广播里传来一个词汇,“自由”,从塔林的赫尔曼塔,到维尔纽斯格迪米纳斯塔,信号被传播至所有参与者,近两百万人同时往前踏了一步,组成人链。</p> + +<p>来的人比预期的要多得多,在某些路段,站了好几排人,他们可以手挽手聚集在一起而无需分隔过远。有说法称,爱沙尼亚人最早认为这个想法过于浮夸,可能是对行动参与规模有所担忧,但行动开始后所有担心都立即被打消,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许多没有注册加入人链的都出现在现场,一开始用丝带链接人缝的想法最后也被遗忘了。人们手拉手站在一起,持续了15分钟,那是一次在夏天傍晚,对自由和独立的畅想。</p> + +<p>同时,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5000人聚集在大教堂广场,手持蜡烛,唱着国歌,牧师手拉手,或摇着铃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人民阵线领袖,在两国边界举行了一场葬礼仪式,三个棺材各批三国国旗,被纳粹及苏联旗帜交叉笼罩着。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上,防暴警察抓捕着示威的百姓,75人被捕。</p> + +<p>这次行动初步估计爱沙尼亚大概来了20万人,立陶宛60万人,拉脱维亚28万人,但最终的人数很难预估,因为越来越多临时出现的人,总数估计在100-200万人之间,大概是当地人口的25-30%。</p> + +<p>事件之后,苏联官方予以强烈谴责,1989年8月26日,苏联电视台主要晚间新闻节目《Vremya》用了19分钟,开场宣读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声明,这是对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团体”的严厉警告,这些团体推进了“反社会主义和反苏联”的议程。但也有消息传递出苏共内部对该事件保留了两种可能性,亲苏群众相信莫斯科在波罗的海国家仍然拥有大量听众,反对者则将尖锐批评解读为莫斯科领导层将更迭的信号。但在那份严厉的广播后,莫斯科态度开始软化,苏联当局未能将威胁转化为实际行动,声明里的强硬被碾成了尴尬。两天后的德国《明镜周刊》头条新闻:“大门敞开了!”《华盛顿时报》写道:“北极熊会结束休战吗?”全球对该事件的回应,以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发言抵达高潮,“这不是一个新国家的独立,而是波罗的海三国重新恢复独立。”</p> + +<p>1990年和1991年,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先后宣布恢复独立。1991年2月11日,冰岛成为第一个承认爱沙尼亚恢复独立的国家。9月6日苏联第一次官方承认三个国家的独立,9月17日同时加入联合国,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2009年,记录波罗的海之路的文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以表彰其记录历史的价值。</p> + +<p>波罗的海之路最初的想法来自于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的成员,但人链是从爱沙尼亚开始到立陶宛,还是反之,似乎不再重要了。今天我们回头审视,它必然是一个伟大的行动,200万人在夏日微风的傍晚,等待着传统、朴素的收音机里传出那个带有魔法的词汇“自由”,在那15分钟里,似乎可以开启一切人性的美好,罪恶就可以万劫不复。但我也必须指出,即便波罗的海之路再雄伟,再经典,它至多只是在这条通往自由之路上的一次浪漫的停留,它是一次宣誓,一次符号,一次表演,一次难以复制、困苦艰难、无数细节构成的宣誓、符号和表演。在抗争之路上,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也最多是一次短暂的风景,没有这种浪漫抗争也依旧要进行,没有那些友爱抗争也依旧有价值,而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抗争都一点不浪漫,更多是无尽的等待,波罗的海之路只是一次美好的偶然。</p> + +<p>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我们依旧处在极权统治的威胁下。波罗的海等到浪漫,至少用了50年时间,浪漫之后又花了数年才真正独立,近年的俄乌战争又将他们带回那种恐惧之下。我相信,看到波罗的海之路三国的行动,很多人会感动,共情他们的遭遇,同情他们数百年被铁蹄的蹂躏,感慨他们站上那15分钟人链的勇气。当然可以理解这种代入共情,但更深入的共情不是把自己相似的遭遇代入,而是体会完全不同的处境和利益。你能共情和你价值观相左的地区人民,他们对自由向往的信念么?那时候你会扮演抗争者,还是压迫者?受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p> + +<p>回到开头那段。年少的女孩在无忧无虑中怎知5年后的自己,衣着选择都更多了,生活形式会发生巨变。庞然大物总是在顷刻间倒下,但只有弱小者们在黑暗中做好了准备,巨兽才不会爬起。不向波罗的海之路致敬,向所有此刻依然身处恐惧中,正在无尽的等待,但没有放弃抗争的人们致敬。</p> + +<!--END-->沈博伦1989年8月23日,夏天末尾,我和朋友漫不经心地坐在她祖母位于坎特雷库拉的旧木房子的楼梯上。说香港已完,对我是痛苦2024-02-12T12:00:00+08:002024-02-12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it-pains-me-to-say-hong-kong-is-over<p>经济活力比股票市场重要。但对香港而言,股市一直是成功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交易所(现为第五大)的微小城邦,近至2019年还是全球新股发行领头羊。</p> <!--more--> @@ -108,7 +190,229 @@ <p>而眼下,一切都结束了。</p> -<!--END-->史蒂芬·罗奇经济活力比股票市场重要。但对香港而言,股市一直是成功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交易所(现为第五大)的微小城邦,近至2019年还是全球新股发行领头羊。收爐2024-02-07T12:00:00+08:002024-02-07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turning-off-the-stove<p>又一個寒冷的日子,在這個城市中心,有一家名叫{聚居}的老飯店,老闆{白翁}正準備一次特別的{收爐}儀式。</p> +<!--END-->史蒂芬·罗奇经济活力比股票市场重要。但对香港而言,股市一直是成功的象征。想象一下,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交易所(现为第五大)的微小城邦,近至2019年还是全球新股发行领头羊。道德2024-02-11T12:00:00+08:002024-02-11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philosophie-terminales-morality<blockquote> + <p>道德是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整套規範,並描繪何為善與惡。這種描繪雖無明確起源,但有助於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p> +</blockquote> + +<!--more--> + +<h3 id="道德哲學導論">道德哲學導論</h3> + +<p>道德是一種束縛:跟司法條文不同,道德規則直接面對每個人的意識。因為個人無法遵守這些規範,道德便會經常讓人產生罪惡感。在日常生活中,遭到「道德訓誡」的人,就是被當成小孩子看待,因為無法遵守道德規範。</p> + +<p>人類可以在道德中自我實現:道德不存在於自然狀態中,道德是人在面對環境與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努力,而被賦予特定的人性涵義。道德不會只是某種束縛人、讓人感到罪惡的生活方式,道德也可以豐富我們的人性。</p> + +<h3 id="道德">道德</h3> + +<p>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整套規範:道德調整我們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對他人的言行舉止。道德包含各種普遍原則,如幫助他人、不得撒謊等。這些原則指向價值,如慷慨、誠懇等。法律以懲罰來進行實質約束,道德則約束方式較為間接,如良心不安、團體譴責或宗教恐嚇等。</p> + +<p>並描繪出何為善與惡:司法意義上的罪行或不法行為,被定義為違反法律規範。這種行為有害社會,但不被判定為有害。道德判斷要求區分善惡,而區分方式不取決個人利益,也不取決任何單一社會效應。</p> + +<p>「司法意義上的罪行或不法行為,被定義為違反法律規範。這種行為有害社會,但不被判定為有害。」這段在說某些不道德的事,但法律卻沒有規範。比如某些國家法律規定未成年「不能買酒」,但沒有規定「不能喝酒」。未成年喝酒是一件不道德的事,但法律卻沒有規範。</p> + +<p>這種描繪沒有明確的起源:道德起源不明確,有可能是傳統、信仰或宗教經典。我們也可以認為道德意識是天生的,或者相反,是被隨意建構出來的。</p> + +<p>但道德有助於個人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法律關注的是行為,意圖只會間接納入考量。比如,非意圖殺人的懲罰比謀殺來的輕。然而,在道德意識層面,個人會檢視自己或他人的意圖,同時也會檢驗他們對同一個共同體的歸屬感。</p> + +<blockquote> + <h4 id="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h4> +</blockquote> + +<p>不同時代或文化有不同道德規範,比如食物禁忌、婚姻和性別等。但還是有一些共同現象,如無辜者受苦都會感到驚駭。這些共同道德規範,讓我們認為人類道德感,習俗並非唯一來源。</p> + +<h4 id="1某些道德傾向是獨立於各種不同的習俗而存在的">1.某些道德傾向是獨立於各種不同的習俗而存在的</h4> + +<p>某些道德是跨物種共存,比如無辜者受苦,會因同情角色而流淚。然而,歷史演化和文化讓人遠離這種自然的道德傾向,變成某種利害衝突與支配形式的藉口。</p> + +<blockquote> + <p>真正的道德源於自然</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h4 id="讓雅克盧梭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讓‧雅克‧盧梭《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h4>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慷慨、寬恕和仁慈所指的,如果不是對弱者、罪人或是對全人類的憐憫同情,那還會是什麼呢?善心乃至友誼,如果我們理解恰當,指的是針對一個特定的對象,產生某種持續的同情,因為希望某人不受任何痛苦,指的如果不是希望他快樂的話,還會是什麼呢?憐憫之情不是別的,只會是一種讓我們對受苦者設身處地的情感,這種情感在野蠻人身上是隱晦而強烈的,但在文明人身上卻顯得微弱,對我們所說的真理而言,這個觀點豈不是讓我的說法更有利嗎?事實上,旁觀的動物越是深切認同於受苦的動物,它的憐憫之情就越強烈。那顯然這種認同在自然狀態中比在理性狀態中更是無限地緊密。</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野蠻人絲毫沒有這種驚人的本事。由於他缺乏智慧和理性,因此我們會看到他總是不加思索地服從於人類原始的情感。在騷動中、在街邊的爭吵中,賤民集結群聚,謹慎的人則走避遠離。而將打鬥中的人拉開、阻止老實人互相殘殺的,正是這些流氓,正是這些流鶯。</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因此可以肯定,同情是種自然情感,克制了每個個人出於自愛的活動,促進了所有人之間相互保存的活動。同情讓我們不加思索地伸手援助我們看到的受苦者。在自然狀態中,同情取代了法律、風俗與德性,並且擁有一項優點:沒有人會試圖違抗這溫柔的聲音。同情讓所有健壯的野蠻人面對弱小嬰兒或是殘弱老人時,轉而不掠奪他們艱難獲得的生活所需,只要他自己能在別處找到自身所需的話。</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總之一句話,應該要在這種自然的情感中,而非那些精妙的論證裡,尋找所有人——就算對教育的格言一無所知——對自己作惡感到反感的原因。」</p> +</blockquote> + +<p>Q:一切道德行為如何建立在某種「視為同一」的傾向上?</p> + +<p>對受苦者設身處地的情感。</p> + +<p>Q:文本中提到那些自發的道德反應?</p> + +<p>憐憫同情。</p> + +<p>Q:憐憫同情如何有利於物種的存續?</p> + +<p>遠離爭吵、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伸手援助受苦者。</p> + +<p>Q:在自然的憐憫同情之上,教育的效用為何?特別是當教育朝理性靠近的時候。</p> + +<p>同理心教導人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困難,不要用先入為主的方式對待他人。</p> + +<blockquote> + <h4 id="我的想法">我的想法</h4> +</blockquote> + +<p>好奇怪,為什麼某些道德是跨物種,且好像是天生的?</p> + +<p>是因為要生存,要讓物種繁延嗎?</p> + +<p>這邊沒解釋為什麼會有道德的產生,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道德是跨物種。</p> + +<p>hmm…</p> + +<h4 id="2對每個個人而言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2.對每個個人而言,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h4> + +<blockquote> + <p>道德隨著習俗發展</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h4 id="布萊茲巴斯卡沉思錄">布萊茲‧巴斯卡《沉思錄》</h4>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摘文一:</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所謂我們自然的原則,如果不是我們習俗的原則,還會是甚麼?</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眾教父害怕孩童自然的愛會消失。那這個很有可能會消失的自然是什麼?</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習俗是第二自然,摧毀了第一自然。</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但自然是什麼?為何習俗不是自然的?</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我很怕這個自然本身會不會只是某種最初的習俗,一如習俗只是某種次級的自然。</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摘文二:</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我看過各式各樣的國家與人民發生改變。因此,正是在關於『何謂真正的正義』的判斷改變之後,我了解到我們的天性(自然)不過是持續的變化,這觀點我再也沒改變過。</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習俗只是因為他是習俗而被遵守,而不是因為習俗是合理且正當的,但是人們之所以遵從習俗,只是他們相信且認為習俗是正當的。」</p> +</blockquote> + +<p>Q:在什麼樣的程度範圍內,習俗會是「次級的自然」?</p> + +<p>以我的理解,第二自然,或習俗,可能是在說並不是完全的自然,某方面還是由人類創造的,但由習俗產生的道德,源頭與自然相同,無法追溯,所以好像是自然但不是像自然〝這麼的自然〞。</p> + +<p>Q:缺乏自然的基礎是否表示要棄絕道德?</p> + +<p>否。文中後面提到,習俗被遵守並不是因為合理或正當,而是相信且認為是正當的。</p> + +<blockquote> + <h4 id="我的想法-1">我的想法</h4> +</blockquote> + +<p>「習俗的道德」比如婚禮、葬禮、飲食等很好理解。而「自然的道德」,雖然上面有提到憐憫同情等一些觀念,動物也有類似的行為,但與人類還是有所區別…。所以我不太明白..「自然的道德」究竟指的是什麼。</p> + +<p>書中在這小節最後提到,道德不會固定下來,而是隨著風俗、習慣和社會演進而不斷調整和重新定義。</p> + +<p>前幾天跑去找讀哲學的朋友,主要問「自然的道德」是什麼。</p> + +<p>他回答..簡單來說「自然沒有道德,自然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所有有機無機、物理化學等等都是自然,而〝自然〞沒有道德,是因為我們不會去要求比如石頭要有正義感,或桌子不要歧視等。所以「自然的道德」這形容是錯誤的,但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所建立的習俗、道德,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自然」,是在〝自然〞之後,因為自然就是自然,然後才有我們人類建立的第二自然。</p> + +<p>另外因為本書一開始有提某些道德是跨物種,比如憐憫。我問他對「某些道德是跨物種」有什麼看法。他表示,如果是以「憐憫」為例,那這不是道德,這只是移情作用,只是物種的本能,與道德無關。然後跟前面提到的一樣,自然不存在道德,所以「道德是跨物種」這論點不會成立。</p> + +<p>那天還聊了很多有的沒的,而有關道德、自然的道德的話題,總括來說就是這樣吧。</p> + +<h4 id="3習俗是道德有效的來源但並非絕對的來源">3.習俗是道德有效的來源,但並非絕對的來源</h4> + +<blockquote> + <p>必須遵循習俗,同時保留某種批判的距離</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h4 id="荷內笛卡兒論方法">荷內‧笛卡兒《論方法》</h4>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第一條的準則是:服從我的國家的法律與習俗,永遠持守神出於恩典讓我從小領受的宗教,而在其它一切事情上,則遵循最穩健、最不極端的意見,這是我周遭最明智的人在實踐中所共同獲得的。一開始我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意見,是由於我想全部重新檢驗過這些意思,才能確信我是盡力遵循最明智之人的意見。儘管波斯人和漢人的智者或許和我們這裡一樣多,在我看來,還是根據我要一起生活的人來自我調整最有效。</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在同樣接收到的意見當中,我只選擇最溫和穩重的,一方面是因為這在現實上總是最方便的,也很可能是最好的,另一方面,一切極端的通常總是不好的。</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p>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p>值得一提的是,我將承諾放在極端之列,人們由於承諾而減損了他們的某些自由。我看到,世上沒有東西會永遠保持原本的狀態,特別是對我而言,我會讓自己的判斷越來越好,而不是變得更糟,如果我過去贊同某事,而後來事情變了,不再是好的或是我也不再認為是好的,而我還必須當做好事,那我就違背正常的判斷而犯下大錯了。」</p> +</blockquote> + +<p>Q:道德教育為何被描述為相對的?</p> + +<p>因為道德不是絕對的,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地點、文化、宗教而改變。</p> + +<p>Q:採納某種道德是否表示放棄反思的自由?</p> + +<p>文中提到「一開始我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意見,是由於我想全部重新檢驗過這些意思,才能確信我是盡力遵循最明智之人的意見。」所以採納某種道德,是因為想理解不同的看法,並經由自己的思考來做抉擇,這剛好與「放棄反思的自由」相反。</p> + +<p>Q:個人運用自己的道德原則時,為何必須適度節制?</p> + +<p>文中提到「一切的極端通常總是不好的」,但沒有解釋為什麼極端不好。可能是極端通常會導致衝突或不理性的行為吧,比如自由派、保守派;廢除死刑與否;墮胎合法與否;大麻合法與否等等現在世界上各種議題。我覺得面對這些議題,我們沒辦法完全傾向哪一邊,只能找一個雙方都能妥協的解決方法。</p> + +<h3 id="總結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總結「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h3> + +<p>任何一切都是建立在「自然之上」,有自然才有我們人類,然後才有習俗,才有道德的產生。而道德的產生不可考,在追尋道德的源頭時,只能從熟悉的習俗尋找,所以可能會誤以為「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p> + +<p>另外有些人認為道德是基於人類的理性和社會需求,而不僅僅是建立在習俗之上。這邊主要是在做書內容的總結。</p> + +<p>後面提到,道德會隨著不同時間、文化、地點等改變,所以並不是說習俗不重要,而是實際去了解再做選擇,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p> + +<!--END-->arandomguy道德是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整套規範,並描繪何為善與惡。這種描繪雖無明確起源,但有助於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收爐2024-02-07T12:00:00+08:002024-02-07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turning-off-the-stove<p>又一個寒冷的日子,在這個城市中心,有一家名叫{聚居}的老飯店,老闆{白翁}正準備一次特別的{收爐}儀式。</p> <!--more--> @@ -3502,166 +3806,4 @@ <p><img src="https://i.imgur.com/r0hxuKG.png" alt="image1" /> ▲ 清宫殿藏画本之司马光像</p> -<!--END-->Ethan鲜有人知的黄河改道,是王安石变法同时期另一件影响大宋国运的事情。喚回快樂的豬2023-12-15T12:00:00+08:002023-12-15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recall-the-happy-pig<p>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小時候有很多朋友,知己會有三兩個。人漸長大,朋友越來越少,知己還有三兩個,或者朋友依然多,知己卻沒多兩個。屈指一數你會想到誰?</p> - -<!--more--> - -<p>豬豬會想到兔兔。</p> - -<p>豬豬和兔兔認識了很多年,雖然見面不多,但每年至少相聚一次。有重要事的話,一定會想起對方,豬豬是,兔兔也是。什麼才算是重要事?比如生日、大時大節、高興時、悲傷了。</p> - -<p>可是,一次不愉快的事情,堅持己見,結果豬和兔鬧翻了。豬豬覺得很可惜,久不久就想起兔兔,掛念兔,但豬豬不知道兔兔會否掛念自己,豬不確定。</p> - -<p>豬是一隻很寂寞的動物,住在一個繁忙的城市,每天都要在街上擠來擠去,找一些吃的。豬的身體肥胖,皮膚粗糙,眼睛小小,沒有人會注意到豬,更不用說關心了。豬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動物,沒有朋友,沒有家,沒有愛。走在街上的豬,誰也看到那份寂寞感。</p> - -<p>然而,那些日子曾經是過去的。因為豬豬認識了兔兔,兔兔留下與豬豬共坐。當大家仍然覺得豬是很污糟邋遢,兔兔卻注意到豬很努力地清潔自己。兔會搭著豬的肩膀,有說有笑,大踏步一起走路,然後放聲高歌。</p> - -<p>兔兔是一隻很快樂的動物,住在一個美麗的地方,每天都可以在四周圍跳來跳去,玩耍。身體纖細,肌膚柔軟,眼睛大大,大家都喜歡兔兔。的而且確,兔兔也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動物,有很多朋友,有一個溫暖的家,有很多愛。</p> - -<p>有一天,豬和兔的命運發生了交集。有幾隻狐狸想和兔兔交朋友,既然大家都喜歡兔,和兔做朋友將是好的利益。狐狸們已經有一連串的計劃。要讓兔兔學壞,如果教不壞,就綁架!然後勒索!</p> - -<p>狐狸的出現讓豬豬心知不妙,豬豬絕對不能讓狐狸接近兔兔的!可是,狐狸的狡猾很快就和兔兔混熟,豬的說話和勸告也變得多餘了。</p> - -<p>果然,兔兔教不壞,狐狸們把兔兔狠狠地推了一把!扯著兔的耳朵一拖一拉,把兔放在一個黑暗的地方,兔很害怕,很難過,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更沒想到狐狸會變臉。兔很想念自己的家,想念自己的朋友和自由。</p> - -<p>-</p> - -<p>豬豬決定冒險,代表兔爸兔媽去交贖金,因為狐狸欺負兔兔,兔爸兔媽一樣會遭到欺負。但豬豬就不一樣,豬一直是大家厭惡的,即使是九流的狐狸也不想接近豬。</p> - -<p>豬豬索性把自己裝成更醜,更污糟邋遢,比野豬和箭豬更為可怕!</p> - -<p>不過,意外的是,也許豬豬的妝容太難看兼太恐怖了!當交贖金時,一群狐狸還沒來得及拿到錢,已經被怪豬嚇跑了!這真是哭笑不得。不過兔兔被救出來了,幾隻動物哭不成聲。</p> - -<p>豬豬和兔兔一起經歷過很多事情,一起攀過山,下海,手拉手走在暴風雪中。遇過了許多危險和困難,也看過許多奇妙和美好的事物。坐在大石頭上看夕陽,是豬和兔慣常一起做的事。</p> - -<p>豬豬曾經很孤獨,但後來都變得快樂。兔兔那分純真的心,真的渴望可以把快樂喚回來,然後一起放聲高歌!</p> - -<p>她關上了記事本。</p> - -<p>兔年是她,豬年是她。</p> - -<p>她挺掛念她卻沒有找她!</p> - -<p>究竟是缺乏了勇氣,還是相信緣份終有一天會結束?</p> - -<p>完</p> - -<!--END-->東加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小時候有很多朋友,知己會有三兩個。人漸長大,朋友越來越少,知己還有三兩個,或者朋友依然多,知己卻沒多兩個。屈指一數你會想到誰?迎風愛情2023-12-14T12:00:00+08:002023-12-14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love-in-the-wind<p>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愛情是一種不穩定的力量,它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痛苦和困惑。讓人常常在愛情中感到迷失了自我,卻又渴望找到方向。</p> - -<!--more--> - -<p>他是一個愛風箏的人,愛風箏的人,應該代表著他渴望自由和冒險,而且有夢想。愛情一旦釋放了自由,它可會像鳥兒一樣,飛到遠去,無拘無束。然而,她沒有這種擔憂,她相信愛風箏的人。相信他的心靈和情感綁在兩人的感情線上,而他們這一條感情線,就像風箏的線一樣,柔韌而堅強。因為她也是一個愛風箏的人。</p> - -<p>如果他的風箏是一條龍,那麼,她的風箏就是一隻蝴蝶。兩隻風箏在空中互相纏繞,像萬千彩紙在風中飛舞,一起享往風的自由,他們在人群中相互對望,瞬間心動,相約再遇。</p> - -<p>他們的愛情如風箏,四處飛揚,生活如風箏,色彩斑斕,只要有風箏的地方就會有他們的足跡,和他們風箏的影子。</p> - -<p>風箏,就是二人的信物,是他們的心語。</p> - -<p>然而,風箏那種隨性卻讓人難以觸摸。風太大它會突然斷線,沒有風的風箏就飛不起來。就如他們的愛情,也像脆弱的風箏一樣,風無常,命運也無常。</p> - -<p>兩隻風箏遇到了一場風暴,風箏的線被風吹斷了,風箏被風吹走了,吹到遠去,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聯繫,他們不再有對方的下落,不知道對方如何。</p> - -<p>兩隻風箏力挽狂瀾,他們沒有向命運妥協,他一直在天空中,他要找到他的蝴蝶,蝴蝶也在天空中一直等待著他。</p> - -<p>他們都希望有一天,能夠再次相遇、再次相愛。</p> - -<p>就在這個時候,導演大喊一聲:“CUT!好!”</p> - -<p>原本應該還有五句對白,導演說不用,剛好就不用了。</p> - -<p>她看著飾演風箏男主角的他,如果他們的愛情如故事中的美,那樣就好了。可是,他們的愛情沒有被大風吹過,無風無浪,沒有暴雨,卻突然斷線了。沒有失去聯繫,不是下落不明,而是他再不需要她的方向。</p> - -<p>她看著飾演風箏女主角的她,她將電影故事帶到現實生活中,並把男主角一併帶走,而當女配角的她,在現實生活中她依然是女配角。</p> - -<p>她希望自己像一隻大風箏,大風箏被大風吹!大風吹來掃清她的思路。</p> - -<p>儘管風是冷,或是狂與怒。</p> - -<p>吹醒了的心,迎風上路。</p> - -<p>完</p> - -<!--END-->東加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愛情是一種不穩定的力量,它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痛苦和困惑。讓人常常在愛情中感到迷失了自我,卻又渴望找到方向。富爸爸窮爸爸2023-12-07T12:00:00+08:002023-12-07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columns/rich-dad-poor-dad<p>“余琼”知道有一本書叫做“富爸爸窮爸爸”,聽說作者是兩個人來的。“Robert Toru Kiyosaki”和“Sharon L. Lechter”。余琼沒有買來看,二十年來也沒有買來看。她不相信看了這本書她就會富起來。余琼的問題,不是她沒有一個富爸爸,也不是她沒有一個窮爸爸,而是她根本就沒有爸爸。</p> - -<!--more--> - -<p>余琼,自小就有一種性格。年輕時,她喜歡的歌手,她只會聽他們的歌,看他們的演唱會,但就不會加入歌迷會,不會期望和偶像拍照。她喜歡的作者,她不會想要他們的簽名,也不會從老遠走去看大文豪的故居,余琼就是這樣的。</p> - -<p>這意味著什麼?也許余琼是一個很現實的人,實實在在,不會做任何對自己毫無利益的事情。</p> - -<p>或者余琼是一個很窮的人,以上一切都和時間成本有關。余琼認覺得,很明顯她是後者。如果她是一個現實的人,她的銀行戶口數字會比現在漲得多。</p> - -<p>雖然余琼沒有看過“富爸爸窮爸爸”,然而,上天也張開懷抱,不會讓人沒有選擇。後來,她真的發現了一本書叫做“富男友窮男友”。雖然她沒有男朋友,但她的姐妹們有。二姐有一個富男友,四妹有一個窮男友。兩個男人,兩段感情很兩極化。</p> - -<p>二姐的生活過得很輕鬆,休悠自在,有名車接送,在豪宅出入,一年至少外遊三次,吃喝玩樂,不愁寂寞。在社交媒體上經常見到她炫耀自己的足跡,讓人在羨慕和嫉妒之間徘徊。</p> - -<p>四妹的窮男友,他沒有車,沒有房,沒有存款,只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成為一個作曲家。其實沒車沒房是小事,可是,人最不得了就是與他人比較,每逢過時過節,一富一窮兩個男人都會同桌同吃,躲也躲不了。</p> - -<p>窮男友每天都在寫曲、寫詞,不管是流行曲、兒歌、詩歌,甚至是廣告歌他都嘗試過,但是多年來卻沒有什麼進展,甚至乎一些音樂根本沒有人買。從社交媒體上看到這個四妹,就知道她是世界上最悲慘的女人了。</p> - -<p>余琼看著姐妹二人,心感矛盾,她絕對不欣賞二姐的富男友那種銅臭味。可是,人太窮身體就會更臭。雖然她很佩服四妹的窮男友他對音樂那份忠誠和堅持。余琼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愛情,所以“富男友窮男友”這本書對她來說絕對是一線曙光。作者是一男一女“Zygoth Zalazar、Cheniqua Lefebvre”兩位都是精算師來的,她以為其中一位一定是心理學家或哲學家之類。</p> - -<p>於是,余琼就買了“富男友窮男友”。她看到了作者的自序和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兩位作者已經是大叔大嬸了,但人貴在有豐富的閱歷,有閱歷才有說服力,所以余琼不怕讓人知道她的年齡,更覺這是她的賣點,“是她覺得…”。</p> - -<p>“富男友窮男友”出版了一個月就成為熱話,更被喻為這是一本愛情自由的神書,不僅教你如何區分富男友和窮男友,如何尋找適合的伴侶,和建立一個幸福的關係網。余琼覺得這本書就是她想要的東西,她立刻下載了電子版,開始閱讀。</p> - -<p>-</p> - -<p>作者有兩個男友,一個富,一個窮。一個博學多才、聰明絕頂的博士,他好像什麼都知道,又好像什麼都能指導別人。另一個學歷低微卻天生幽默,總讓大家笑出淚來。</p> - -<p>兩個男友可算是勤奮之人。無奈的是一個收入豐厚,成為這小城最富有的人。另一個人卻終其一生都在他的財務問題掙扎中。兩個男友各具所長,說話都有獨特見解。可是,他們提出的建議和內容並不相同。</p> - -<p>窮男友說:“貪財乃萬惡之源。”</p> - -<p>富男友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本。”</p> - -<p>作者感到兩難,她意識到經常徘徊在富人的觀念或窮人的觀念中的選擇。</p> - -<p>“這樣實在太難選擇了!”余琼對作者深表同情,彷彿她自己也有一個富男友和窮男友,她甚至進入了二姐和四妹的感情世界。</p> - -<p>貪愛乃萬惡之源,奉獻才是萬惡之本。</p> - -<p>一旦一個人停止尋求愛情和關係,就會變得孤獨。</p> - -<p>戀人付出最高限度的努力愛情以避免被分手,而伴侶提供最低限度的愛情以防止戀人離開。</p> - -<p>愛情頭腦是在解決我們愛情問題的過程中鍛鍊出來的。</p> - -<p>富有愛的人就會這樣說:“愛情就是能把你的心放進我的心口袋裡。”而且不為戀愛而煩惱,煩惱則交給別人。記着,你去用愛情,不是被愛情去用你。</p> - -<p>許多人在苦苦戀愛,苦苦掙扎,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依然固執與陳舊的觀念。</p> - -<p>需要一份愛情的人是愛情的奴隸。如果你想獲得自由,就永遠不要需要一份愛情或一個人。</p> - -<p>孤獨的人說:“我不幸福的原因是我沒有伴侶。”</p> - -<p>而幸福的人則會說:“我必定幸福的原因是我有伴侶。”</p> - -<p>余琼看著書中每一字一句,說得真的太好了…</p> - -<p>-</p> - -<p>余琼對於”富男友窮男友“的書已經熟透了,標題和頁數也瞭如指掌,修訂版她會買,即使只修正過一頁。不僅如此,“Zygoth Zalazar和Cheniqua Lefebvre”舉辦了“富男友窮男友-戀愛自由鳥”的線上課程。</p> - -<p>還有一款模擬戀愛資理的桌上遊戲,名叫“戀愛自由鳥”。讓玩家學習如何從“男友的窮極限”到“男友的富想象”,並體驗不同的狀況和決擇。玩家經常掉進了一個人生交叉點。余琼越來越多“富男友窮男友”的東西。就像人們喜歡的歌手,會加入歌迷會、期望和偶像拍照、想得到他們的簽名、去他們居住的地方。直到有一天…</p> - -<p>-</p> - -<p>幾間傳媒在同一天裡,對“富男友窮男友”進行了大篇幅報導,字字針對,事事嘲弄。這本書的內容卻充滿了矛盾、誤導、偏見!完全是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邪教”,讓讀者接收大量的愛情價值觀!</p> - -<p>事實上,書中的“富男友”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猜準了讀者的心理,創造一個神化兼前所未有的男人。而且加入大量似是而非的理論,讓讀者不敢質疑。這是一種邪教的常見手法,利用虛假的故事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和信任。</p> - -<p>報章雜誌更列舉出密密麻麻的數據“Zygoth Zalazar和Cheniqua Lefebvre”兩人因為“富男友窮男友”在多年來打入暢銷書榜而身邊滿是“富朋友”。</p> - -<p>其次,書中所強調的“情商”,都是作者自己定義的,違背了正統的愛情,無視了窮男人的魅力、價值和潛力。而且極度貶低單身女性,過度吹捧有錢人,讓人有錯誤期待。那麼,“被動的浪漫”、“被動的戀愛”,究竟有多少信奉了它的人,而真正能夠享受“被動的愛情?”哪有愛情不需要灌溉呢?</p> - -<p>總之,“富男友窮男友”是一本充滿問題的愛情書,利用人們對愛情的渴望,輕率地給予指引和期望。愛情自由需要正確的知識、合理的規劃和堅持的執行。</p> - -<p>記者更挖出了作者兩人的舊聞,財務破產兩次、離婚三次、欠債累累,真是人怕出名樹怕肥!</p> - -<p>就在這個時候,余琼意識到,她的信用卡一直在透支,然而,她還未遇到一個“富男友或者窮男友…”。</p> - -<p>完</p> - -<!--END-->東加豆“余琼”知道有一本書叫做“富爸爸窮爸爸”,聽說作者是兩個人來的。“Robert Toru Kiyosaki”和“Sharon L. Lechter”。余琼沒有買來看,二十年來也沒有買來看。她不相信看了這本書她就會富起來。余琼的問題,不是她沒有一個富爸爸,也不是她沒有一個窮爸爸,而是她根本就沒有爸爸。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END-->Ethan鲜有人知的黄河改道,是王安石变法同时期另一件影响大宋国运的事情。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columns/2024-02-11-philosophie-terminales-morality.html b/columns/2024-02-11-philosophie-terminales-morality.html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89f6ef4c --- /dev/null +++ b/columns/2024-02-11-philosophie-terminales-morality.html @@ -0,0 +1,315 @@ + + + + + + + + + + 道德 · The Republic of Agor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德

+
+
+ +
+

個人閱讀心得記錄,有很多個人想法。

+

arandomguy | 2024.02.11

+
+
+
+

道德是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整套規範,並描繪何為善與惡。這種描繪雖無明確起源,但有助於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

+
+ + + +

道德哲學導論

+ +

道德是一種束縛:跟司法條文不同,道德規則直接面對每個人的意識。因為個人無法遵守這些規範,道德便會經常讓人產生罪惡感。在日常生活中,遭到「道德訓誡」的人,就是被當成小孩子看待,因為無法遵守道德規範。

+ +

人類可以在道德中自我實現:道德不存在於自然狀態中,道德是人在面對環境與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努力,而被賦予特定的人性涵義。道德不會只是某種束縛人、讓人感到罪惡的生活方式,道德也可以豐富我們的人性。

+ +

道德

+ +

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整套規範:道德調整我們的言行舉止,特別是對他人的言行舉止。道德包含各種普遍原則,如幫助他人、不得撒謊等。這些原則指向價值,如慷慨、誠懇等。法律以懲罰來進行實質約束,道德則約束方式較為間接,如良心不安、團體譴責或宗教恐嚇等。

+ +

並描繪出何為善與惡:司法意義上的罪行或不法行為,被定義為違反法律規範。這種行為有害社會,但不被判定為有害。道德判斷要求區分善惡,而區分方式不取決個人利益,也不取決任何單一社會效應。

+ +

「司法意義上的罪行或不法行為,被定義為違反法律規範。這種行為有害社會,但不被判定為有害。」這段在說某些不道德的事,但法律卻沒有規範。比如某些國家法律規定未成年「不能買酒」,但沒有規定「不能喝酒」。未成年喝酒是一件不道德的事,但法律卻沒有規範。

+ +

這種描繪沒有明確的起源:道德起源不明確,有可能是傳統、信仰或宗教經典。我們也可以認為道德意識是天生的,或者相反,是被隨意建構出來的。

+ +

但道德有助於個人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法律關注的是行為,意圖只會間接納入考量。比如,非意圖殺人的懲罰比謀殺來的輕。然而,在道德意識層面,個人會檢視自己或他人的意圖,同時也會檢驗他們對同一個共同體的歸屬感。

+ +
+

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
+ +

不同時代或文化有不同道德規範,比如食物禁忌、婚姻和性別等。但還是有一些共同現象,如無辜者受苦都會感到驚駭。這些共同道德規範,讓我們認為人類道德感,習俗並非唯一來源。

+ +

1.某些道德傾向是獨立於各種不同的習俗而存在的

+ +

某些道德是跨物種共存,比如無辜者受苦,會因同情角色而流淚。然而,歷史演化和文化讓人遠離這種自然的道德傾向,變成某種利害衝突與支配形式的藉口。

+ +
+

真正的道德源於自然

+
+ +
+

讓‧雅克‧盧梭《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
+ +
+

「慷慨、寬恕和仁慈所指的,如果不是對弱者、罪人或是對全人類的憐憫同情,那還會是什麼呢?善心乃至友誼,如果我們理解恰當,指的是針對一個特定的對象,產生某種持續的同情,因為希望某人不受任何痛苦,指的如果不是希望他快樂的話,還會是什麼呢?憐憫之情不是別的,只會是一種讓我們對受苦者設身處地的情感,這種情感在野蠻人身上是隱晦而強烈的,但在文明人身上卻顯得微弱,對我們所說的真理而言,這個觀點豈不是讓我的說法更有利嗎?事實上,旁觀的動物越是深切認同於受苦的動物,它的憐憫之情就越強烈。那顯然這種認同在自然狀態中比在理性狀態中更是無限地緊密。

+
+ +
+

[…]

+
+ +
+

野蠻人絲毫沒有這種驚人的本事。由於他缺乏智慧和理性,因此我們會看到他總是不加思索地服從於人類原始的情感。在騷動中、在街邊的爭吵中,賤民集結群聚,謹慎的人則走避遠離。而將打鬥中的人拉開、阻止老實人互相殘殺的,正是這些流氓,正是這些流鶯。

+
+ +
+

因此可以肯定,同情是種自然情感,克制了每個個人出於自愛的活動,促進了所有人之間相互保存的活動。同情讓我們不加思索地伸手援助我們看到的受苦者。在自然狀態中,同情取代了法律、風俗與德性,並且擁有一項優點:沒有人會試圖違抗這溫柔的聲音。同情讓所有健壯的野蠻人面對弱小嬰兒或是殘弱老人時,轉而不掠奪他們艱難獲得的生活所需,只要他自己能在別處找到自身所需的話。

+
+ +
+

[…]

+
+ +
+

總之一句話,應該要在這種自然的情感中,而非那些精妙的論證裡,尋找所有人——就算對教育的格言一無所知——對自己作惡感到反感的原因。」

+
+ +

Q:一切道德行為如何建立在某種「視為同一」的傾向上?

+ +

對受苦者設身處地的情感。

+ +

Q:文本中提到那些自發的道德反應?

+ +

憐憫同情。

+ +

Q:憐憫同情如何有利於物種的存續?

+ +

遠離爭吵、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伸手援助受苦者。

+ +

Q:在自然的憐憫同情之上,教育的效用為何?特別是當教育朝理性靠近的時候。

+ +

同理心教導人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困難,不要用先入為主的方式對待他人。

+ +
+

我的想法

+
+ +

好奇怪,為什麼某些道德是跨物種,且好像是天生的?

+ +

是因為要生存,要讓物種繁延嗎?

+ +

這邊沒解釋為什麼會有道德的產生,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些道德是跨物種。

+ +

hmm…

+ +

2.對每個個人而言,道德是透過教育與習慣,建立在習俗之上

+ +
+

道德隨著習俗發展

+
+ +
+

布萊茲‧巴斯卡《沉思錄》

+
+ +
+

「摘文一:

+
+ +
+

所謂我們自然的原則,如果不是我們習俗的原則,還會是甚麼?

+
+ +
+

[…]

+
+ +
+

眾教父害怕孩童自然的愛會消失。那這個很有可能會消失的自然是什麼?

+
+ +
+

習俗是第二自然,摧毀了第一自然。

+
+ +
+

但自然是什麼?為何習俗不是自然的?

+
+ +
+

我很怕這個自然本身會不會只是某種最初的習俗,一如習俗只是某種次級的自然。

+
+ +
+

摘文二:

+
+ +
+

我看過各式各樣的國家與人民發生改變。因此,正是在關於『何謂真正的正義』的判斷改變之後,我了解到我們的天性(自然)不過是持續的變化,這觀點我再也沒改變過。

+
+ +
+

[…]

+
+ +
+

習俗只是因為他是習俗而被遵守,而不是因為習俗是合理且正當的,但是人們之所以遵從習俗,只是他們相信且認為習俗是正當的。」

+
+ +

Q:在什麼樣的程度範圍內,習俗會是「次級的自然」?

+ +

以我的理解,第二自然,或習俗,可能是在說並不是完全的自然,某方面還是由人類創造的,但由習俗產生的道德,源頭與自然相同,無法追溯,所以好像是自然但不是像自然〝這麼的自然〞。

+ +

Q:缺乏自然的基礎是否表示要棄絕道德?

+ +

否。文中後面提到,習俗被遵守並不是因為合理或正當,而是相信且認為是正當的。

+ +
+

我的想法

+
+ +

「習俗的道德」比如婚禮、葬禮、飲食等很好理解。而「自然的道德」,雖然上面有提到憐憫同情等一些觀念,動物也有類似的行為,但與人類還是有所區別…。所以我不太明白..「自然的道德」究竟指的是什麼。

+ +

書中在這小節最後提到,道德不會固定下來,而是隨著風俗、習慣和社會演進而不斷調整和重新定義。

+ +

前幾天跑去找讀哲學的朋友,主要問「自然的道德」是什麼。

+ +

他回答..簡單來說「自然沒有道德,自然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所有有機無機、物理化學等等都是自然,而〝自然〞沒有道德,是因為我們不會去要求比如石頭要有正義感,或桌子不要歧視等。所以「自然的道德」這形容是錯誤的,但我們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所建立的習俗、道德,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自然」,是在〝自然〞之後,因為自然就是自然,然後才有我們人類建立的第二自然。

+ +

另外因為本書一開始有提某些道德是跨物種,比如憐憫。我問他對「某些道德是跨物種」有什麼看法。他表示,如果是以「憐憫」為例,那這不是道德,這只是移情作用,只是物種的本能,與道德無關。然後跟前面提到的一樣,自然不存在道德,所以「道德是跨物種」這論點不會成立。

+ +

那天還聊了很多有的沒的,而有關道德、自然的道德的話題,總括來說就是這樣吧。

+ +

3.習俗是道德有效的來源,但並非絕對的來源

+ +
+

必須遵循習俗,同時保留某種批判的距離

+
+ +
+

荷內‧笛卡兒《論方法》

+
+ +
+

「第一條的準則是:服從我的國家的法律與習俗,永遠持守神出於恩典讓我從小領受的宗教,而在其它一切事情上,則遵循最穩健、最不極端的意見,這是我周遭最明智的人在實踐中所共同獲得的。一開始我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意見,是由於我想全部重新檢驗過這些意思,才能確信我是盡力遵循最明智之人的意見。儘管波斯人和漢人的智者或許和我們這裡一樣多,在我看來,還是根據我要一起生活的人來自我調整最有效。

+
+ +
+

[…]

+
+ +
+

在同樣接收到的意見當中,我只選擇最溫和穩重的,一方面是因為這在現實上總是最方便的,也很可能是最好的,另一方面,一切極端的通常總是不好的。

+
+ +
+

[…]

+
+ +
+

值得一提的是,我將承諾放在極端之列,人們由於承諾而減損了他們的某些自由。我看到,世上沒有東西會永遠保持原本的狀態,特別是對我而言,我會讓自己的判斷越來越好,而不是變得更糟,如果我過去贊同某事,而後來事情變了,不再是好的或是我也不再認為是好的,而我還必須當做好事,那我就違背正常的判斷而犯下大錯了。」

+
+ +

Q:道德教育為何被描述為相對的?

+ +

因為道德不是絕對的,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地點、文化、宗教而改變。

+ +

Q:採納某種道德是否表示放棄反思的自由?

+ +

文中提到「一開始我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意見,是由於我想全部重新檢驗過這些意思,才能確信我是盡力遵循最明智之人的意見。」所以採納某種道德,是因為想理解不同的看法,並經由自己的思考來做抉擇,這剛好與「放棄反思的自由」相反。

+ +

Q:個人運用自己的道德原則時,為何必須適度節制?

+ +

文中提到「一切的極端通常總是不好的」,但沒有解釋為什麼極端不好。可能是極端通常會導致衝突或不理性的行為吧,比如自由派、保守派;廢除死刑與否;墮胎合法與否;大麻合法與否等等現在世界上各種議題。我覺得面對這些議題,我們沒辦法完全傾向哪一邊,只能找一個雙方都能妥協的解決方法。

+ +

總結「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嗎?」

+ +

任何一切都是建立在「自然之上」,有自然才有我們人類,然後才有習俗,才有道德的產生。而道德的產生不可考,在追尋道德的源頭時,只能從熟悉的習俗尋找,所以可能會誤以為「道德是建立在習俗之上」。

+ +

另外有些人認為道德是基於人類的理性和社會需求,而不僅僅是建立在習俗之上。這邊主要是在做書內容的總結。

+ +

後面提到,道德會隨著不同時間、文化、地點等改變,所以並不是說習俗不重要,而是實際去了解再做選擇,才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 + + +
+ +
+ +
+ + + + + +

+ Made with by Agora + +

+ + + + diff --git a/columns/2024-02-13-the-human-chain-says-no-to-power.html b/columns/2024-02-13-the-human-chain-says-no-to-power.html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691bb6fc --- /dev/null +++ b/columns/2024-02-13-the-human-chain-says-no-to-power.html @@ -0,0 +1,151 @@ + + + + + + + + + + 人链向强权说不 · The Republic of Agor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链向强权说不

+
+
+ +
+

+

沈博伦 | 2024.02.13

+
+
+
+

1989年8月23日,夏天末尾,我和朋友漫不经心地坐在她祖母位于坎特雷库拉的旧木房子的楼梯上。我穿着一条浅蓝色图案的裤子,是我母亲用她从我曾祖母那里得到的布料缝制的,而我曾祖母则是从她哥哥那里得到的。我的朋友穿着一件阔腿、淡紫色、圆点图案的裤子,可能本来是用作床单的。我们正打发着时间,等待参加即将开始的、具有象征性的活动。那年,我们虽然还是青少年,但早已习惯了生活里无尽的政治活动,所以我们心情依旧很轻松。

+
+ +
+

之所以我还能记得这些造型细节,是因为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些都对我们的身份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穿现代的漂亮衣服的机会非常有限,一切都是标准化的,我们只能自己制作。但五年之后,一切都将改变。

+
+ +

以上这段自述爱沙尼亚作家、艺术史学家、策展人Kai Lobjakas。她是今天我们即将介绍的行动的参与者之一,而像她这样的参与者会有200万人,来自波罗的海三个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此次行动名叫The Baltic Way波罗的海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人链之一。

+ +

人链是一种人们手拉手以显示团结的政治示威的形式,第一次出现是1983年英国抗议美国在西德装置核导弹。世界上最长的人链出现在2020年印度比哈尔邦,覆盖约18,000公里,参与人数有5,170万,以支持政府为环境保护和消除社会罪恶所做的努力。

+ +

我们今天要讲波罗的海之路,是波罗的海三国针对苏联极权统治的抗议,表达对国家自治的向往,民族自决的信念。这虽然是一个只有15分钟的行动,但涉及的历史至少要推到18世纪。如果你非常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直接跳过进入行动部分观看执行细节和评论。

+ +

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陆海,位于北欧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不仅有丰富的自然矿藏,在地缘政治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成为西欧和苏联之间的连接通道。18世纪以前,这片地区部分属于瑞典王国,经过多次战争,最后被沙俄统治了200年。虽然沙俄用了很多方式同化这里的人民,但他们的文化、宗教等都始终更倾向中欧和西欧。直到一战后,他们先后于1918年获得独立,1921年还被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准许加入。

+ +

一战后的德国与苏联都处在困境之中,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丧失大量领土和军力,苏联则在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经济惨淡。虽然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上格格不入,但为了当时的利益抗衡美国和西欧,两国联手,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叫Molotov-Ribbentrop Pact,以两国外长名字命名,Molotov是苏联外长,Ribbentrop是德国外长,条约简称MRP,这个缩写我们后面会再提及。

+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涵盖许多秘密交易,除了军事和经济交易外,与波罗的海三国直接相关的,是该协议规定了一旦发生政治变动,德国和苏联如何在东欧划分势力。波兰被分为两半,波罗的海三国外加芬兰都属于苏联。这项条约深刻影响当时的世界格局,为二战埋下伏笔。

+ +

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但一年后1941年,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三国被德国占领。同年底,苏联跳反和美英组成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二战结束前,苏联红军再将波罗的海三国收归帐下。

+ +

两百年间多次辗转,三个小国的命运就被这些庞然大物操控着。和沙俄时期一样,苏联利用移民政策将苏联人送去波罗的海同化当地人民。接下去的几十年他们一直处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中,经济、政治和文化被严格控制。

+ +

时间来到198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治、社会陷入困境,和西方国家之间差距拉大。85年上任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推行自由市场,取消政治和言论管控,试图刺激已经衰败的苏联。在这样的契机下,历史的真相被慢慢揭露,社会运动不断爆发。但戈尔巴乔夫政府依旧不承认苏德签订的条约,还声称波罗的海三国是自愿加入苏联,否认武力入侵的事实。也因此抗议活动持续了多年,在波罗的海三国引发著名的歌唱革命,诉求独立自治。

+ +

198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抗议活动来到高潮。立陶宛改革运动组织萨尤迪斯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人民阵线在89年5月13日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召开会议,并发表联合声明,称三国并入苏联是通过武力实现的,导致他们失去独立,他们要求苏联政府公开承认该条约以及对三国的非法占领。6月15日,他们决定在当年苏德签订条约50周年的8月23日,组织人链,从塔林通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最终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

+ +

一场人类历史上最震撼的非暴力抗议即将到来。

+ +

人链的设计很简单,但执行细节复杂。参与者、交通、安全、物料、距离测算、医疗辅助都需要被考虑到位。

+ +

首先是确定路线,一位人民阵线成员Eugen Päss调研了路线,并精确计算了长度、转弯、路面升降和交通情况,草拟了一张爱沙尼亚的路线细节图。他驾驶的是70年代苏联组装的VAZ 2103汽车,这是当时唯一一款里程表可以精确到100米的汽车。他使用了在汽车拉力赛中常见的技术,绘制了一张路线图,用箭头标出参与者应该站在哪里,公车站、建筑物、石头、灯柱、电话亭、塔、自然景观等等。路线图被以几公里作为一个部分,熟人之间相互复制传阅,了解自己的位置。比如塔林区域,被分成11个部分,上面标有距离、预计参与人数、负责人等信息。整个档案包括大概50页,计算预估需要70万人参与,每公里需要700人。

+ +

然后是视觉标识。每个区域都需要被标记出来,原本计划用爱沙尼亚国旗的三色,画在地上作为标识,但踩在国旗色上这个举动似乎含义过重了,所以他们采用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的缩写字母MRP作为标记,几百公里的路,用了几百公斤的粉笔写在地上。刚才看到的手绘稿上也写着MRP50。另外,区域组织者本来希望人们穿着民族服饰,但最终这个没能实现,人们穿着各种各样日常服装出现在现场。

+ +

最重要的则是人链执行。原本计划两人间隔1.5米,这样彼此能看清、听清,用丝带连接人链间的空隙,每公里都有一个协调员,确保人链没有过大的缝隙。人民阵线在每20公里处都部署了一个交通民兵、救护车和安全人员。有些人和朋友们一起组队到来,当时汽车还是奢侈品,所以有专门的大巴安排没有车的人们到指定位置。汽车停在道路右侧,人则在路中间成链。

+ +

在没有互联网的那时候,大部分宣传都是通过广播,其他资料都由参与者自己自愿完成,用DIY的方式,制作海报、徽章,口口相传。

+ +

1989年8月23日傍晚6:30分,人们聚集在各自的位置,等待即将到来的时刻。每个人都怀揣着收音机,等待着三国广播的最后通知。7点整,广播里传来一个词汇,“自由”,从塔林的赫尔曼塔,到维尔纽斯格迪米纳斯塔,信号被传播至所有参与者,近两百万人同时往前踏了一步,组成人链。

+ +

来的人比预期的要多得多,在某些路段,站了好几排人,他们可以手挽手聚集在一起而无需分隔过远。有说法称,爱沙尼亚人最早认为这个想法过于浮夸,可能是对行动参与规模有所担忧,但行动开始后所有担心都立即被打消,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许多没有注册加入人链的都出现在现场,一开始用丝带链接人缝的想法最后也被遗忘了。人们手拉手站在一起,持续了15分钟,那是一次在夏天傍晚,对自由和独立的畅想。

+ +

同时,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5000人聚集在大教堂广场,手持蜡烛,唱着国歌,牧师手拉手,或摇着铃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人民阵线领袖,在两国边界举行了一场葬礼仪式,三个棺材各批三国国旗,被纳粹及苏联旗帜交叉笼罩着。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上,防暴警察抓捕着示威的百姓,75人被捕。

+ +

这次行动初步估计爱沙尼亚大概来了20万人,立陶宛60万人,拉脱维亚28万人,但最终的人数很难预估,因为越来越多临时出现的人,总数估计在100-200万人之间,大概是当地人口的25-30%。

+ +

事件之后,苏联官方予以强烈谴责,1989年8月26日,苏联电视台主要晚间新闻节目《Vremya》用了19分钟,开场宣读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声明,这是对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团体”的严厉警告,这些团体推进了“反社会主义和反苏联”的议程。但也有消息传递出苏共内部对该事件保留了两种可能性,亲苏群众相信莫斯科在波罗的海国家仍然拥有大量听众,反对者则将尖锐批评解读为莫斯科领导层将更迭的信号。但在那份严厉的广播后,莫斯科态度开始软化,苏联当局未能将威胁转化为实际行动,声明里的强硬被碾成了尴尬。两天后的德国《明镜周刊》头条新闻:“大门敞开了!”《华盛顿时报》写道:“北极熊会结束休战吗?”全球对该事件的回应,以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发言抵达高潮,“这不是一个新国家的独立,而是波罗的海三国重新恢复独立。”

+ +

1990年和1991年,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先后宣布恢复独立。1991年2月11日,冰岛成为第一个承认爱沙尼亚恢复独立的国家。9月6日苏联第一次官方承认三个国家的独立,9月17日同时加入联合国,2004年加入北约和欧盟。2009年,记录波罗的海之路的文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以表彰其记录历史的价值。

+ +

波罗的海之路最初的想法来自于爱沙尼亚人民阵线的成员,但人链是从爱沙尼亚开始到立陶宛,还是反之,似乎不再重要了。今天我们回头审视,它必然是一个伟大的行动,200万人在夏日微风的傍晚,等待着传统、朴素的收音机里传出那个带有魔法的词汇“自由”,在那15分钟里,似乎可以开启一切人性的美好,罪恶就可以万劫不复。但我也必须指出,即便波罗的海之路再雄伟,再经典,它至多只是在这条通往自由之路上的一次浪漫的停留,它是一次宣誓,一次符号,一次表演,一次难以复制、困苦艰难、无数细节构成的宣誓、符号和表演。在抗争之路上,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也最多是一次短暂的风景,没有这种浪漫抗争也依旧要进行,没有那些友爱抗争也依旧有价值,而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抗争都一点不浪漫,更多是无尽的等待,波罗的海之路只是一次美好的偶然。

+ +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我们依旧处在极权统治的威胁下。波罗的海等到浪漫,至少用了50年时间,浪漫之后又花了数年才真正独立,近年的俄乌战争又将他们带回那种恐惧之下。我相信,看到波罗的海之路三国的行动,很多人会感动,共情他们的遭遇,同情他们数百年被铁蹄的蹂躏,感慨他们站上那15分钟人链的勇气。当然可以理解这种代入共情,但更深入的共情不是把自己相似的遭遇代入,而是体会完全不同的处境和利益。你能共情和你价值观相左的地区人民,他们对自由向往的信念么?那时候你会扮演抗争者,还是压迫者?受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 +

回到开头那段。年少的女孩在无忧无虑中怎知5年后的自己,衣着选择都更多了,生活形式会发生巨变。庞然大物总是在顷刻间倒下,但只有弱小者们在黑暗中做好了准备,巨兽才不会爬起。不向波罗的海之路致敬,向所有此刻依然身处恐惧中,正在无尽的等待,但没有放弃抗争的人们致敬。

+ + + +
+ +
+ +
+ + + + + +

+ Made with by Agora + +

+ + + + diff --git a/columns/2024-02-19-if-i-resign-now.html b/columns/2024-02-19-if-i-resign-now.html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b9b67064 --- /dev/null +++ b/columns/2024-02-19-if-i-resign-now.html @@ -0,0 +1,117 @@ + + + + + + + + + + 假如我現在離職 · The Republic of Agor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假如我現在離職

+
+
+ +
+

+

陶樂思 | 2024.02.19

+
+
+

這篇是不折不扣的腦震盪之作。我相信改變始於想像。無論這改變是關乎世界還是關乎個人,想像是一切改變的起始。因此,我想劃下自己脫離上班族一員之後的生活藍圖。

+ + + +

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學做麵包達仁

+ +

我和麵包不知為什麼特別投緣。自從2013年自學做麵包起,我就一直無間斷地自己做麵包。一家的早餐就由我包辦了。每個早上能享受到自己親手製作的鬆軟餐包,以滿滿的幸福感開始一天非常不錯。可是畢竟作為上班族,工作連通勤,每星期硬生生就被佔用超過五十小時,做麵包的次數與每次做麵包花的時間也受到侷限。因此只能用速發酵母做些基礎餐包。這樣一來,在技巧上難有突破。

+ +

假如我脫離上班族行列,我會有更多時間從最基本做起--運用水果或穀物自己培養酵母,然後用自己培養的酵母製作風味獨特的麵包。我想透過陪伴酵母菌的成長,與酵母菌的互動,來親身感受生命滋養生命的療癒力量。

+ +

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更用心寫作

+ +

我想,離開上班族行列以後,我會有更多時間書寫。我會用文字記錄自己養酵種做麵包的歷程,分享個中心得。我會走訪更多有創意,有活力,有趣的人,以文字分享他們的故事。我能產出更豐富,更能幫助他人的內容。

+ +

假如現在就離職,我會學習做一名推廣閱讀的播客

+ +

以視障者身份活了半生,近年有著很強烈的念頭,很想為視障群體多做些事情。

+ +

閱讀對一般人而言是輕而易舉的,隨手拿起一本書就能讀。但對視障者而言就得大費周章了。科技的快速發展使視障者能上網閱讀文章,閱讀電子書。我想透過播客節目,介紹自己讀過的好書好文,一方面推廣閱讀,另方面能為視障者多提供一個透過聆聽閱讀的選擇。

+ +

結語

+ +

去年年初曾寫文言明想從上班族走向斜槓的志向。但去年的我對離職後想做什麼仍然未有確切方向。今年的我迷惘逐漸消退,對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則更加清晰。這也得感謝自己過去一年不斷的探索、嘗試,以及經歷做自己感興趣事情時的心流狀態。當然,上述事情不一定要等到真正離職才開始做。我會為這個藍圖作最好的準備。

+ + + +
+ +
+ +
+ + + + + +

+ Made with by Agora + +

+ + + + diff --git a/feed.xml b/feed.xml index 479fb6f8..0b18e3c6 100644 --- a/feed.xml +++ b/feed.xml @@ -1 +1 @@ -Jekyll2024-04-10T10:04:5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feed.xmlThe Republic of Agora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Jekyll2024-04-12T15:47:42+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feed.xmlThe Republic of Agora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 \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git a/heros.xml b/heros.xml index 4e6feea6..9386df4b 100644 --- a/heros.xml +++ b/heros.xml @@ -1,4 +1,4 @@ -Jekyll2024-04-10T10:04:5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eros.xmlThe Republic of Agora | Heros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成为无治主义者2023-12-23T12:00:00+08:002023-12-23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eros/CatherineMalabou-a1_c-being-an-anarchist<blockquote> +Jekyll2024-04-12T15:47:42+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eros.xmlThe Republic of Agora | Heros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成为无治主义者2023-12-23T12:00:00+08:002023-12-23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eros/CatherineMalabou-a1_c-being-an-anarchist<blockquote> <p>“任何潜入无意识核心的女性或男性,都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无治主义者。” <!--more--></p> <h4 id="jacques-lesage-de-la-haye">——Jacques Lesage de la Haye</h4> diff --git a/hkers.xml b/hkers.xml index 9d42a6df..e48abd09 100644 --- a/hkers.xml +++ b/hkers.xml @@ -1,4 +1,4 @@ -Jekyll2024-04-10T10:04:5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kers.xmlThe Republic of Agora | Hkers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黎智英案・審訊第卌六日】2024-03-15T12:00:00+08:002024-03-15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kers/trial-of-jimmy-lai-day-46<ul> +Jekyll2024-04-12T15:47:42+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kers.xmlThe Republic of Agora | HkersUNITE THE PUBLIC ♢ VOL.39 © MMXXIV【黎智英案・審訊第卌六日】2024-03-15T12:00:00+08:002024-03-15T12:00:00+08:00https://agorahub.github.io/pen0/hkers/trial-of-jimmy-lai-day-46<ul> <li>李宇軒指英國登報眾籌餘款供「攬炒巴」等人辦活動、安排見英議員及監察區選</li> </ul> diff --git a/index.html b/index.html index 94aac675..55d0f1db 100644 --- a/index.html +++ b/index.html @@ -127,6 +127,22 @@
< +
+
+

假如我現在離職

+ + +
陶樂思 | 2024.02.19
+

這篇是不折不扣的腦震盪之作。我相信改變始於想像。無論這改變是關乎世界還是關乎個人,想像是一切改變的起始。因此,我想劃下自己脫離上班族一員之後的生活藍圖。

+ + +
< Full Article >
+
+ +
+ + +
+ + +

说香港已完,对我是痛苦

@@ -159,6 +192,24 @@
< +
+

道德

+ + +
arandomguy | 2024.02.11
+
+

道德是對於行為與價值觀的整套規範,並描繪何為善與惡。這種描繪雖無明確起源,但有助於評判自己與他人的行動。

+
+ + +
< Full Article >
+
+ +
+ + +

收爐

@@ -239,53 +290,9 @@
< -
-

詠老

- - -
東加豆 | 2024.02.01
-

歲月滄桑白髮新,

- -

人生百態盡嘗頻。

- - -
< Full Article >
-
- -
- - - -
- - -
- -
-
-

豬 Pig 唱家班

- -
東加豆 | 2024.01.30
-

在一片廣闊的大森林裡,住著一群熱愛唱歌的動物。這裡沒有刻板的規矩,只有自由、愛與和諧。

- - -
< Full Article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