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5 lines (4 loc) · 10.1 KB

332901.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5 lines (4 loc) · 10.1 KB

filefile

山西大同这地方,确实大不同。

以今年正月初六为界,此前大家过的是“中国年”,此后过的乃是“大同年”。

撬门开灯事件,在网上持续霸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一个城市,以及其辖区内的一座古城,以这种形式和姿态走红,不能不佩服他们“造”的能力。

到眼下为止,当地官方对撬门开灯事件的处置,搞法很是特别,非“大不同”的地方,一般搞不出这种效果——当然这是步臭棋,招致舆论更大的怒火。

“撬门开灯”被热议后,一方面大同平城区古城街道发布致歉信。

CDT 档案卡
标题:撬门开灯事件处置,透着一股熟悉的诈伪之气
作者:老萧杂说
发表日期:2025.2.8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撬门开灯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说是致歉,却对事件的违法性质避而不谈,对此举给商户造成的影响未置一词,亦未见有任何追责处理,更未触及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这样的道歉,与其说是反思自省,不如说是对舆论的敷衍应付。

另一方面,尽管被舆论搞得灰头土脸,大同日报却几乎在同时刊发报道《这个春节,山西大同实力出圈》,特意强调“以大同古城为中心”的春节文化盛景,这颇具讽刺意味。

紧接着,大同日报又在头版发文《彩灯商铺扮靓夜大同,拉满古城春节氛围感》,同日大同市政府官网转发此文。

如此一来,撬门开灯事件就呈现一体两面:你们指指点点说不好,我们则要说好得很。

罪己责躬,却言行不一,只不过成了摆脱危机、掩饰问题、推卸责任的手段。

这种处置重要现实问题、应对重大舆论危机的套路,让人嗅到一种熟悉的的配方、一股熟悉的味道。

这无论如何不能不让人想起十多年前,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的“立碑罪己”,因为其是“一体两面”的最经典范式。

当年耿彦波在大同古城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被国家层面公开点名批评警告。

舆论重压之下的耿氏,遂在华严寺普光明殿南侧立起一座警示碑,碑文由耿亲自撰写。

耿在碑文中承认,“擅自开工修建,乃严重违法之乱为”;“未经专家论证,缺乏历史考古依据,乃违背科学之蛮干”;“建筑体量、密度过大、过高,对国保单位形成干预影响,乃错误理念之恶果”。

其中最为核心的一句是:“鉴于其投资浩大,影响恶劣,故暂为保留。”

你看看,错得捶胸顿足,悔得涕泗横流,但若是要停工、要改正、要拆除,那是万万不可能的事。

令人喷饭的是,在这块石碑的另一面,则镌刻着耿彦波撰文的《重修华严寺碑记》。

碑文盛赞“修葺后之华严寺,重现西京之隆盛,金碧严丽,焕乎如新,佛寺葱茏,蔚为壮观。盛世修庙,功在不朽,立石铭记,以鉴后人。”

貌似恳切地罪己责躬,却毫无畏惧悔过之心,只是自负地向民众和舆论开出一张空头支票,错了也要硬干到底。

十多年前的拆真建假,十多年后的撬门开灯,在处置应对上的思路和做法,何止异曲同工,简直如出一辙。

这种源自于传统罪己诏的道歉,等同于一种道德感召,最后给人一种很高的价值期待,构成一种意图伦理。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以道德意图伦理,压倒责任伦理。

这种道歉文化,没有固定的道歉对象,没有具体的责任意识,只有非常高端的伦理动机,让你感动和钦佩,最后则要让你敬畏不已。

无论现实的状况怎样,造成的恶劣影响如何,只要表面认错道歉了,只要道德动机还在,任何后果都无足轻重;一旦官员的道德意图得以呈现,一切都会变好,坏事就能变成好事。

“罪己”变成了 “罪它”,将罪错归咎于外界的不了解、不支持。这哪是“罪己”的人在忏悔,分明是官方对外界舆论的睥睨和训斥。

这即便不说是政治骗术,也是一种诈伪之气。它在大同是有历史的,肇始于耿大人,传承于今日,生命力甚是顽强。

《吕氏春秋》有言,“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作为省内第二大城市,大同各方面基础和条件都不差,GDP总量却长期在全省11个地市排名第八。或许原因很多,但你能否认这种局面,与当地的官风民风毫无干系么?

包括耿同志竭泽而渔,花费几百亿改建的大同“人造古城”,一些人念兹在兹,硬说此举成功实现了大同经济转型,进而把耿同志捧上天、吹成神。

而那座拆真建假的古城,如今却沦落到这份上,逼迫百姓过年开灯亮化,才能营造繁盛勃兴幻象。

有样学样,以诈伪为荣光,还自以为得计,它能真正发展起来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