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40 lines (62 loc) · 12.2 KB

泄洪渠.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40 lines (62 loc) · 12.2 KB

泄洪渠

Tags: Clan, Feminism

如何反驳女朋友「爱你所以才在你这里发泄坏情绪」的观点?

这话当然说错了——那不是因为“爱你”,而是因为“相信你的爱”。

那是因为相信你的爱,所以选择在你这里寻求情绪问题的解决,而又因为误以为“情绪只有发泄”这一种解决方案,所以自动演变成了“找你发泄”。而又进一步的,因为你的承受力不足,无法承受她情绪发泄的外溢影响——就像受不了儿子在地下室练习架子鼓的老妈一样——你把她的这个选择无意识的当做对你的冒犯来反射性惩罚了——也就是以抱怨回应。

而你的抱怨立刻就引发了远比那些同事、老板、客户更严重的问题——她最重大、依赖最深的关系契约的真实性出现了可怕的危机。从而把“在你这里以发泄为形式修复情绪”,连环演变成了“冲你发泄被你欺骗和背叛的怒火”。

这个过程里,她主要犯的错误是三个,一个是误认为她的权利依据是“爱你”,而不是“相信你的爱”;一个是误以为“调节情绪只有靠发泄”;一个是高估了你的成熟程度和对事情准确定性的能力。

这三个错误,无论哪个被意识到并被稍微有效的避免,事情都不至于一路滑落到这个结果。但是很遗憾,她不是在一个饱经世事、洞察人心的年纪遇到你。

至于你这一边的错误则包括:

1)误将“在你面前发泄”和“朝你发泄”混为一谈。

她的确是没权利朝你发泄的,但是她却有来自你再三表明、赌咒发誓宣布的、据说是不可质疑的、绝对充分的、无限有效的权利,在你面前寻求情绪的调节——哪怕这种形式是发泄

你通过抱怨和“惩罚”,否决了她这项万份笃定的——而且她觉得用了巨大的付出“交换”来的基本权利,错误当然在你。

你以凤求凰的时候可是信誓旦旦“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过的,你是因此而得到她的极为特殊的礼遇和托付的。她给你的礼遇和托付,你笑纳了、享受了,凭着这个礼遇和托付,你脱离了“没有人要的loser”的自我怀疑和无限折磨。但到了她来兑现你承诺的权益的时候,却发现这只是一张额度极低的信用卡——一个月就三百块额度,月底就要全额还款,延期算利息还要上征信,而且还要收年费。

约等于在外被人敲诈勒索,来银行取钱消灾,却发现卖房子存的理财是假的。这“基金经理”还在奇怪,“为啥敲诈勒索你的人你不恨,反而净在跟我较劲”?

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问题远比那点敲诈勒索的问题严重一万倍。

别说“取不出钱”,就是“操作频繁出现出几个意料之外的报错”,都是不可容忍的恶劣服务。就是只存一万块你,也不会存这种银行,不是吗?何况她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

出路何在?

对于这里的“发泄方”而言:

**第一,人先要摆脱那种“情绪治疗靠发泄”的迷信。**这纯属“放血疗法”、“以形补形”之类的“信仰疗法”。是你的笃信在赋予它“疗效”感,但它造成的附带破坏、隐性损失,远非它那点幻觉性的疗效所能补偿。

情绪有问题,需要的不是发泄,而是思考和计算。如果你不会,那就找显然技艺更精湛、经验更丰富的人教、带、帮。何时领悟,何时雨过天青。

**第二,不要高估人明白是非的能力,尤其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ta们本身就处在人生的迷茫阶段,因为不知道出口还有多远,长期深陷于巨大的匮乏感、贫穷感之中。这不难理解——在一条已经丧失方位、不知何时何方才能靠岸的海船上,即使粮食淡水堆积如山,船长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宽裕富有,可以随便施舍给树水手们“浪费”。

因此,这个阶段的人遇到一切疑似有危机蕴藏的信息,第一个本能就会向回避义务的方向解读和想象。这是一种长期习得的自保本能,ta们自身很难很难自觉克服。

从什么地方习得的?从一次次错误的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习得的。

ta们很少意识到,承担责任和义务是一个有高度技术性、原则性的系统工程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大包大揽可以概括。在ta们仍然深陷这种原始的认知的阶段,ta们自然总以大包大揽形式来尝试负责,结果是几乎毫无悬念的次次都搞到里外不是人、名利双失。人是经验的动物,次次触电,本能就会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无原则的以否定一切义务和责任来“自救”、“自保”。

虽然令人感叹,但是ta们真的只能支撑一个月300块的免息贷款服务。以ta们之前那连环惨败的经营业绩,就这300块已经是ta们承受力的极限了。

这就是你手里发到的牌,你没得挑,不接受也要接受。所以叫你不要高估对方的承受力,你只要超过了,不论你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结果总之会客观的不好。

这不是叫你小心翼翼,不作任何诉求,而是叫你不要听了对方的“永远”、“绝对”、“一定“之类的甜言蜜语就真的以为你有无限透支额度。

你可以尝试取一下款看看,到啥程度取不出了,就不要再坚持——那个额度才是实际额度。这个额度让你觉得事有可为,你就按着这个水准继续业务往来,觉得太低于期望,你也可以选择终止业务。

但是不要切齿痛恨、“誓言报复”。这对于你充分利用有限的一生创造最大的价值、获得最大的体验并无好处,属于一种自我浪费。

**第三,你要明白一切都是经营出来的。**你嫌一月三百额度太低,你该做的不是让用对方那个所谓的合同去兴师问罪,而是要思考怎么让对方这一个月三百的借贷有ta肉眼可见的、而于你却并无损失的收益。能赚到净利,报表好看,这个额度不用你说,对方也会自己提高。

很多人是靠从自己的账户里硬拿钱来喂养这些“银行”来提高放款额度,这样当然是不可持续的——这样就算额度提高了,你难道就愿意多取多用吗?取用越多,你自己的账户就要掏出更多来满足对方的利息收益。你很快就会意识到“这又不缺这钱,我多办这张卡来白扣利息干什么用?”

而类似本文揭示的这种思考方式、这些知识和素养,是达到这个结果最重要的思路。

两个人里至少要有一个明白人,不然这事很难持续。

当你发现对方不是,那么你自己就必须是。就是这样而已。

对于“被发泄方”:

1)你要严肃的分清楚——“在你面前发泄对别人的人不满”并不是对你不满。的确,哪怕只是作为旁观者在场,这种负面情绪就有很大的附带的附带伤害,但是这很少是在“故意用抱怨别人的形式折磨你”。你很容易因为自己受到影响而不由自主的往这个方向联想,因为只有作出这个结论,你才有道义上的理由“自卫”,去采取行动“反制”对方的“侵犯”,但这并非你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

你最好的选择是通过清晰的、明确的支持信号——这包括不抱怨、身体接触、支持对方看法中的可取之处、提供支援等一系列经典的做法——先确立你是对方毫无疑问的盟友的地位,然后再利用盟友的优势地位,寻求你自己的权利。

明确的盟友如果因为这些发泄而有蒙受损失的风险,对发泄者而言就同样是ta的损失。例如你到了该上班的时候,你说“你给我几分钟,我得想办法请个假,看能不能把今天的会议推一推”,你的这个态度本身就明确了你的盟友身份,于是你请假会造成的你的损失就立刻成了ta的共同损失,ta会自然而然的发现,此时避免你们的共同损失而不是继续发泄就成了最明智的优先选择——尤其是这个态度其实已经对ta的焦虑给予了最大的安慰,ta继续靠发泄来安抚情绪的需求本身已经被极大的削弱了。

但你如果说“要不我先上个班,回来我再听你讲”,你就一下把这个逻辑逆转了——因为尽管你的需求在常人看是合理的,但是如果你之前说过类似“永远”、“绝对”之类的许诺,对于手握这个许诺的人可是说不过去的。这更大概率会刺激到对方,而对方很可能无法放下“原来承诺是空的”的恐惧,会在这种巨大的恐惧驱动下,反射性的要逼迫你放弃上班这类利益来证明你的那些“永远”、“绝对”的承诺是真实的。

客观讲,对方这个反应是不理性、不明智的。但是评价对方是否理性或者明智,在这个关头根本不影响任何实际的结果。更不必说对方此时的不理性、不明智,有极大的原因在于你之前说过的那些“永远”、“绝对”。

你早已不理性、不明智在先,对方的不理性、不明智,少说也有你一半“功劳”。换了是你,易位而处,你多半也好不了多少。

2)你要掌握很多间接的、非对抗性的影响对方情绪的技能。

比如,注意监控对方的血糖和hydration水平,注意控制房间的温度,注意管理环境背景音和气味,注意调理对方的饮食和休息,注意不要用反问句,不要用否定句,掌握语速,掌握你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可以影响到对方情绪的间接手段。

别看是“间接手段”,这些手段的综合效果是非常强大的。

你的敌人其实不是对方的理智,而是对方的非理性本能。非理性本能本质上是一种“动物习性”性质的东西,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难对付。造成麻烦的往往是这些动物习性反而在底层,管理着人的动机部分,而当事人的学识、经验、技能……等等理性的部分反而在执行层,只负责实现动机。

这就好像一个四岁的幼年君主,但却有一大帮谋士猛将给ta打工,皇帝的命令荒唐得可笑,但是执行层却足智多谋、骁勇善战。

你如果把精力放在对付这些谋士猛将上,不用说是事倍功半,甚至干脆一筹莫展、一败涂地——这也是很多年轻人苦恼“道理讲不通”的实质。

但是那位皇帝其实听见宫外的笛声,就可能完全换一个想法,收回那些乱七八糟的命令。

你要学的是吹笛子,而不是怎么和蒙恬达攻防战。

3)你要学会避免用那些“绝对”、“永远”来换取亲密关系,那其实是一些发现有利可图的贼人为走投无路的绝望者们准备的骗局

它当然是很有效的——在如此重大的贿赂面前,谁都会有难以克制的贪念。点点头就可以获得一个神级的契约,人非常容易丧失理智。

但是这类许诺到了兑现的时候,你不管付出多少,在对方的感受里都只是数额不同的“300块”。

难道你竟以为当对方嫌300块很太少,你提高到3000块就能“解决问题”?

你许诺的是“无限大”,

“300 / 无限大” = “3000 / 无限大”。

不信你找数学系同学问一下。

谁让你在数学课上谈恋爱,现在傻眼了吧?

你只能在确知对方对爱的理解符合某个逻辑有效的标准的前提下,用“我爱你”来表达你的立场。

所谓“谈恋爱”,不是卿卿我我、耳鬓厮磨,而是靠着这些极其深入而全面的接触,确认对方对于爱的理解是一个你可以承受、可以有效运转的、而且具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弹性的理解。

如果是循这条正道,一开始就不会有这种因“永远”、“绝对”踏空而内在的恐惧诱因,也就不会时常发作这种严重的、总是九死一生的危机。

九死一生一两回你还有运气可以幸存,隔三差五九死一生,在数学上等于缓释版的十死无生。

很显然,真正的关键是最后这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