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25 lines (13 loc) · 4.7 KB

meta.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25 lines (13 loc) · 4.7 KB

Meta

Robotic Versus Video-Assisted Lobectomy/Segmentectomy For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

6月16日,《外科学年鉴》(Ann Surg, 2016年影响因子8.98)刊登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团队一项关于机器人手术在根治性肺癌外科治疗中疗效对比的荟萃研究 “Robotic- Versus Video-Assisted Lobectomy/Segmentectomy For Lung Cancer: A Meta-analysis”。研究的第一作者梁恒瑞是广州医科大学2013级临床南山学院的一位本科生(大四实习阶段),目前利用课外时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科梁文华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肺癌相关研究。

肺癌作为目前发病率第一的恶性肿瘤,肺叶切除伴淋巴结清扫仍是早期肺癌外科根治性切除的基石。随着肺癌CT筛查和低剂量螺旋CT的普及早期肺癌检出率明显上升,这部分患者有着很大的机会通过肺叶或者肺段切除来根治肺癌。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根治性手术由最早的开放式大创伤性手术演变为如今的胸腔镜或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近20年来,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手术(VAL/S)因创伤小、康复快、美观和效果可靠,已成为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随后兴起的机器人辅助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手术(RAL/S)也逐渐引起世界范围内外科医生的重视。

相比VAL/S,许多研究提示RAL/S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但目前并没有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对这两种方式的围手术期和术后的多个参数进行评价。因此,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的何建行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VATS与RTS安全性与疗效对比的荟萃分析。

作者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 和Cochrane library四个数据库,收集了其中有关VAL/S和RAL/S在肺癌根治中相互比较的文献。以术后30天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转开胸率作为主要关注的结果。研究者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数据提取、质量评估、统计学分析及发表偏倚的评估。作者还对结果做了累积Meta分析,进一步关注结果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此外,研究分了不同的亚组(是否为倾向评分研究,是否全都为肺段切除)比较了在不同的情况下,结果是否一致。

最终,该分析纳入了来自5个国家共14项对比研究,共7438例可手术肺癌患者,3239名患者做了VAL/S,4199名患者做了RAL/S。合并的结果显示RAL/S的术后30天死亡率[0.7%对1.1%; 比值比(OR)为0.53; P=0.045)、术中转开胸率(10.3%对11.9%; OR为0.57; P<0.001)明显优于VAL/S,而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5%对28.2%; OR为0.95; P=0.431)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其他结果包括有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天数、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和站数,两组没有观察到显著的差异。同时,累积Meta分析指出上述趋势已经趋于稳定。此外,所有亚组结果都与主要结果方向一致。各组研究之间没有显著地异质性,该研究结果的敏感性也较好,且纳入的研究间也不存在发表偏倚。

已有研究表明,胸腔镜辅助的肺癌根治术对比开胸手术具有相同甚至更长的长期生存率,但由于其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胸腔镜手术逐步取代开胸手术成为肺段切除的主要术式。然而,传统胸腔镜固有的缺陷,如二维平面视野、器械灵活度差、培训周期长等大大限制了胸腔镜手术的普及和发展。机器人辅助手术由于其放大的三维立体视野和高度精准、灵巧的机械臂操作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步应用于肺癌根治性手术。

通过对已发表论文进行荟萃分析,作者认为:

在肺癌根治术中, RAL/S和VAL/S在手术安全方面类似,其中术中开胸率以及术后30天死亡率甚至优于VAL/S,故 RAL/S也是胸外科医生除VAL/S外的另一种微创根治性肺癌手术选择。

作为一种刚起步的新技术,作者提供了目前级别最高的证据,这无疑给了胸外科医生对于 RAL/S更多的信心,推动了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展,但是机器人手术价格高也是其劣势之一。

文章最后指出,机器人手术的长期生存获益是否与传统胸腔镜手术相当,目前还没有定论,后续的研究应该着重于评价二者长期生存获益的优劣。另外,关于评价机器人手术和传统胸腔镜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也值得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