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
Copy pathhk_newsGovHK_record.rss
444 lines (444 loc) · 117 KB
/
hk_newsGovHK_record.rs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440
441
442
443
444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xml-stylesheet href="/tc/style.xsl" type="text/xsl"?>
<rss version="2.0">
<channel>
<title>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政府評論
</title>
<link>
/chi/categories/record/index.html
</link>
<image>
<url>
<![CDATA[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external-content.duckduckgo.com%2Fip3%2Fwww.news.gov.hk.ico]]>
</url>
<title>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政府評論
</title>
<link>
/chi/categories/record/index.html
</link>
</image>
<description>
香港政府新聞網 - 政府評論 - 政府新聞網上採訪室
</description>
<language>
zh-HK
</language>
<copyright>
ceditors@news.gov.hk
</copyright>
<webMaster>
ceditors@news.gov.hk
</webMaster>
<pubDate>
Sun, 26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lastBuildDate>
Sun, 26 May 2024 17:22:04 +0800
</lastBuildDate>
<generator>
ISD News RSS Generator 3.13
</generator>
<item>
<objectId>
20240526_110737_545
</objectId>
<title>
三措施促進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應用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26/20240526_110737_545.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26/20240526_110737_545.html
</link>
<pubDate>
Sun, 26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26%2F20240526_110737_545%2Fimages%2F20240526122815195.jpg"/><p><p>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撰文指,為鼓勵和協助業界廣泛應用簡稱4S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提升工地安全,政府推出相關標籤計劃、擴大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範圍,並強制部分私人建築工程採用該系統。</p><p> </p><p>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5月26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附<a>短片</a>):</p><p> </p><p>4S是安全智慧工地系統(Smart Site Safety System)的簡稱,發展局為提升工地安全,一直致力推動建造業界廣泛應用系統,為工地人員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環境。鑑於私人工程使用系統的程度仍然偏低,因此政府推出三項新措施,鼓勵和協助業界廣泛應用系統。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同事介紹新措施,以及發展商、承建商、分包商和建造業工會的代表分享。</p><p> </p><p>(一)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計劃</p><p> </p><p>如發展局工程師(工務政策)梁皓觀介紹,第一項措施就是局方與建造業議會攜手推出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計劃。我在早前舉行的標籤計劃啟動禮暨支援措施分享會致辭時亦提到,政府會加大力度鼓勵建築地盤使用這系統,希望所有工地都爭相被「標籤」,因為在標籤計劃下,已應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的工地會獲發標籤作識別和便利監察。</p><p> </p><p>標籤會擺放在地盤外圍當眼處,而未有獲發標籤的工地,政府部門會加強日常巡查和審查,藉以鼓勵更多工地採用系統。我們預計初期約500個工地參與計劃,估計今年7月有第一批約100個工地獲頒標籤,並於年底前大致完成全部批核。</p><p> </p><p>(二)擴大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範圍</p><p> </p><p>第二項措施是關於進一步資助私人工程項目應用系統。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自2023年4月1日起,已將每位申請者可用於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的資助額由600萬元提升至750萬元。在此基礎上,基金會將資助範圍擴展至應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的其他相關費用,如資訊科技支援、因使用系統而衍生的網絡需要、應用系統的人力培訓,以至採購支援等。為進一步支援業界採用系統,發展局和建造業議會為多種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私人工程推出相應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產品組合,簡稱4S套餐,為業界提供全面產品資訊,方便業界選擇合適科技產品作應用。</p><p> </p><p>(三)強制要求私人建築工程採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p><p> </p><p>第三項措施屬強制性,屋宇署由今年7月1日起,在首次批准上蓋結構圖則或批准經重大修訂的上蓋結構圖則時,將根據《建築物條例》施加相關條件,規定凡預算建築成本超過3,000萬元並涉及使用流動機械及塔式起重機(俗稱天秤)的建築工程,註冊承建商須採用兩項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即流動機械警報系統及天秤的警報系統,以提供合格監督。</p><p> </p><p>兩項系統的主要功能是透過自動警報系統,向操作流動機械或天秤的操作員,及進入相關指定操作危險區範圍的地盤人員發出警報,提醒他們有意外風險,好讓人員能及時反應及避險。</p><p> </p><p>業界眾志成城 齊心推動</p><p> </p><p>香港地產建設商會建造小組委員會委員梁維健表示,發展商希望每一個項目都能夠順利完成,包括質量、時間等,尤其最重要是工地安全方面。</p><p> </p><p>香港房地產協會副會長施家殷說,協會會員主要是中小型的發展商,他會將推動4S這個信息帶給會員,希望上下齊心,做到每天齊齊整整上班,齊齊整整下班。</p><p> </p><p>香港建造商會副會長孔祥兆形容4S是一個很好的系統,不單有安全管理,還可增加公司競爭力。他解釋,整個系統包含了安全、人員管理、地盤進度及機械管理等,能大大減輕用家的工作量,更可以迅速獲得其所需的資料,提升公司競爭力。</p><p> </p><p>系統可隨時監察工地情況 防患於未然</p><p> </p><p>建造業議會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準化專責小組主席彭一邦表示,以往前線發生意外時,許多時主管或其他人員都表示不在現場。他相信實行了4S後,管理人員無時無刻都可於控制中心監察工地情況,更重要是在未發生事故前,已可就出現安全風險的情況作出改善。</p><p> </p><p>建造業分包商聯會會長伍新華表示,發展局和建造業議會在推出新措施前,與業界不同持份者舉行了工作坊和諮詢會等,透徹了解業界問題並逐步理順及整合,是接地氣的表現。他認為4S套餐是最成功的例子,因為中小型承建商資源及人手較匱乏,若要他們從數以百計項目中挑選,會有很大挑戰。有了4S套餐後,承建商可因應不同情況或場景選擇合適的產品組合。</p><p> </p><p>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感謝政府大力推動先進科技,認為系統對前線工友有益處,例如即時戴上智能安全帽便可監察工人身體健康狀況、工作位置等,是非常好的科技分享。</p><p> </p><p>我們很高興各業界代表均認同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的成效,期望大家廣泛應用,攜手提升工地安全水平。</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26_103914_410
</objectId>
<title>
外訪助各界了解香港和釋除誤解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26/20240526_103914_410.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26/20240526_103914_410.html
</link>
<pubDate>
Sun, 26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26%2F20240526_103914_410%2Fimages%2F20240526111516192.jpg"/><p><p>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過去數天出訪法國,他表示,法國政商界對香港發展和大灣區機遇深感興趣,而特區政府積極出訪、直面提問和深入交流,既讓不同界別人士了解香港的新發展,也能澄清誤傳、釋除誤解。</p><p> </p><p>完成法國行程後,陳茂波會轉往美國三藩市,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出席中美灣區對話和中美地方氣候行動高級別活動,分享香港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綠色未來的知識和經驗。</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26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過去幾天我出訪法國,主要是出席由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主辦的經貿合作交流會,一起向法國以至歐洲的工商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優勢,吸引他們來到大灣區投資興業,並指出香港在其中可以發揮的獨特功能。我亦利用這次出訪機會,跟當地的商界、金融界、創科界,以及藝術界的人士會面交流,促進合作機會。</p><p> </p><p>不論是經貿交流會、抑或其他的會面,我都向法國的政商金融領袖重申香港的獨特優勢:在「一國兩制」下,我們依然維持普通法、踐行法治;資金、貨物、人員、資訊自由流動;維持簡單低稅制和聯繫匯率;高效的商業運作;與國際最佳標準接軌等。有與會者向我們表示,特區政府積極走出來接觸不同界別的朋友,十分重要。通過直面提問和深入交流,除了讓他們獲得關於香港更全面的資訊,更直接了解香港在新階段的新發展外,也更好澄清一些誤傳、釋除誤解。</p><p> </p><p>事實上,這次出訪中會面的新舊法國朋友都對香港的最新發展和大灣區的機遇深感興趣,並認同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下,香港只要繼續發揮好上述優勢、抓準定位,仍然機遇處處;也有法國朋友跟我説,在疫後曾經訪港,感覺香港在新階段下,跟疫情以前相比毫不遜色:這座城市依然充滿活力和魅力、穩定安全、高效運作,對香港始終有一份偏愛。</p><p> </p><p>今次訪法,我也希望促成更多兩地之間的商貿和文化往來和合作。在今年歐洲最大型科技初創展覽VivaTech上,香港貿易發展局就首次設立了展區,有14家甚具潛力的香港初創企業參展。這展會是一個讓各地初創企業交流互鑑、探討合作的平台,從人工智能、綠色科技到可持續未來,幾天密集的互動、研討、分享環節,相信會迸發出許多新聯繫、新意念和新商機。香港明年將會擴大參與VivaTech的規模,同時我也邀請主辦方利用香港創科生態蓬勃、籌辦展覽經驗豐富,高度國際化,以及航空網絡四通八達等優勢,積極考慮來香港舉辦相關的初創展覽和活動。</p><p> </p><p>創科以外,文化和藝術方面的合作同樣空間廣闊。法國每年在香港舉辦的法國五月活動,多年來已經成為香港文化活動系列的品牌之一。我這次特意安排前往享負盛名的巴黎夏約宮國家劇院,與劇院院長會面交流,並觀賞了一套融合現代舞蹈、戲劇、音樂和舞台效果的實驗劇目。劇院以前曾在本港法國五月演出,我邀請他們再度來港巡演,並與本港的表演藝術團體和文化機構合作,為觀眾來更豐富的體驗。事實上,香港與大灣區和其他亞洲城市間的交通便捷,不少藝術愛好者會專程來港欣賞精彩藝術演出,香港是國際藝團拓展內地和亞洲觀眾源的基地。</p><p> </p><p>與外地合作舉辦創科和文化活動,一方面促進兩地之間更深入的交流和連結,同時也將豐富本港盛事的國際內涵,吸引更多旅客、提振市面氣氛,為經濟注入更大動能。</p><p> </p><p>明天,我將轉往美國加州三藩市,率領特區政府的代表團,與粵、澳代表團一起出席中美灣區對話以及中美地方氣候行動高級別活動。</p><p> </p><p>這兩項活動的共同目標,是促進中美在地方層面應對氣候變化的交流和合作。事實上,儘管當前地緣政治錯綜複雜,但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世界的共同責任,各國須建立更穩固的合作基礎、更暢通的溝通渠道,才能讓全球邁向零碳有更大的成功機會。綠色轉型所需的技術和資金缺口巨大,香港正全力建設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和綠色金融中心,並積極推進綠色城市、綠色航空航運等發展,同時也與大灣區兄弟城市加強協作,發揮好彼此的優勢,為區域以至全球的碳中和進程作出貢獻。</p><p> </p><p>這次代表團的香港隊成員包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運輸及物流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環境生態局、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投資推廣署、金融管理局、香港交易所、科學園、數碼港和本地大專院校等的代表。我們將在兩項活動中全面分享本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綠色未來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突顯香港在兩個灣區的氣候合作中,可以貢獻獨特的力量。</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25_112239_156
</objectId>
<title>
美化街景 為地區添特色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25/20240525_112239_156.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25/20240525_112239_156.html
</link>
<pubDate>
Sat, 25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25%2F20240525_112239_156%2Fimages%2F20240525115034827.jpg"/><p><p>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路政署在中環港外線碼頭、港鐵大圍站、荃灣路德圍進行小區街景美化工作,將有關地點的設施美化為配合地區特色的藝術點綴,改善地區面貌。</p><p> </p><p>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5月25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中環港外線碼頭、大圍港鐵站及荃灣路德圍,三個分布在港九不同區域的地區,卻有着一個共通點---它們都是路政署於去年初選定進行小區街景美化工作的高行人流量地點。路政署同事將尋常路磚、路燈燈柱、升降機,以及有蓋行人道和行人天橋的天花、牆身和柱墩,變身成為配合該地區特色的藝術點綴。改變雖小,卻為地區面貌帶來大改善。現在就讓我帶帶大家到這幾區走走,探索這些隱藏在城市生活內的寶藏,一同體驗「香港無處不旅遊」。</p><p> </p><p>迎接到離島前的愉快心情</p><p> </p><p>中環港外線碼頭是聯繫市區與離島的主要交通路線。在前往離島前,迎接大家的分別是接駁南丫島、長洲和坪洲的4、5、6號碼頭全新設計。</p><p> </p><p>4號碼頭以淺藍色為主調,讓乘客感受到南丫島漁民文化的島嶼氛圍。5號碼頭的「喜悅慶典」,以長洲名物平安包與「珊珊」李麗珊的風帆作為設計元素。6號碼頭加入鮮有外地人知道的坪洲本地工業歷史,以牛皮廠和齒輪等圖案裝飾,帶領遊人感受坪洲「秘密花園」的夢幻氣氛。</p><p> </p><p>路政署同事亦照顧到沿路的腳下風景,以天星小輪作為主體,配以維多利亞港海岸線的地標性建築物和天際線設計出彩色渠蓋,成為一流的打卡熱點。</p><p> </p><p>河畔與動物融入大圍區</p><p> </p><p>大圍港鐵站在屯馬線開通及東鐵線延伸至金鐘站後,附近街道人流更加暢旺。路政署選取「城市河道」為主題,為連接大圍港鐵站的村南道行人路、有蓋行人通道、行人天橋、相關升降機及路燈燈柱等,以貼圖或繪畫的方式來美化,展現新界東部與吐露港相連河道沿岸常見的鷺鳥生態環境。</p><p> </p><p>大圍港鐵站的另一邊則以「躍動郊野」為主題,在美田路/車公廟路行人天橋的通道及橋身展現香港郊野的多種野生動物圖案,包括果子狸、豹貓等,將郊野生態風景帶進大圍市中心。</p><p> </p><p>還原路德圍的圍村歷史</p><p> </p><p>到荃灣區「搵食」,首選路德圍。但食街背後隱藏的是舊圍村的歷史,現時由多條特色行人專用街道組成的路德圍與周邊,原址為1960年代清拆的荃灣河背村。而該區美化工作以「荃灣圍村」為主題,將荃灣圍村的歷史文化及建築特色以貼圖呈現在附近的路燈燈柱及花槽,路燈燈柱貼圖以圍村磚牆、瓦片頂和裝飾性天花作設計,花槽貼圖則模仿於圍村庭院回望屋內的景象。</p><p> </p><p>現在荃錦中心與南豐中心一帶,原址叫作木棉下村。「英姿勃發堪景仰」的木棉樹仍然每年在荃灣港鐵站外的西樓角路盛放。木棉還會吸引赤腹松鼠和紅耳鵯等生物駐足,這條生態鏈亦成為鄰近天橋美化工作及荃灣特色渠蓋的圖樣。</p><p> </p><p>「香港無處不旅遊」</p><p> </p><p>正如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提到「香港無處不旅遊」,無論是市民或是訪港旅客,除了留意各大著名旅遊景點外,若能在這些小區一隅偶遇路政署同事的匠心獨運,不妨放慢腳步,感受一下路政署同事們的細緻心思,又或打個卡,與親朋好友分享一下這份融入生活的幸福感。</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19_102304_193
</objectId>
<title>
經濟形勢向好 續推盛事活動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9/20240519_102304_193.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9/20240519_102304_193.html
</link>
<pubDate>
Sun, 19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19%2F20240519_102304_193%2Fimages%2F20240519121429767.jpg"/><p><p>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環球投資情緒近月明顯轉變,港股攀升,成交顯著增加,而隨着市場預期息率見頂和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全面撤銷,住宅物業市場也見明顯改善。本港宏觀經濟形勢總體向好,財政狀況平穩,獲得國際評級機構認同。</p><p> </p><p>盛事活動方面,陳茂波指,繼上半年的各項盛事,下半年的活動快將公布。盛事活動勢必為市面增添活力及消費動力,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多吸引的好去處和消費選擇。</p><p> </p><p>他又說,政府近年大力投放資源推動創科發展,本地創科生態圈不斷茁壯成長,為經濟創造新增長點的同時,也推動其他傳統產業升級轉型。</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19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環球投資情緒近月出現較明顯轉變,港股近日突破19,000點水平,升至逾九個月高位,成交顯著增加,上周更曾出現單日成交額逾2,000億元。恒生指數過去四周累積升超過3,300點,升幅達兩成。如果與年初的低位相比,大市從今年低位已累積反彈超過三成。近月有不少資金積極投入香港股市,為港股增添了正面氣氛。</p><p> </p><p>隨着市場預期息率見頂,以及2月底全面撤銷樓市需求管理措施後,住宅物業市場亦見有明顯改善,樓價扭轉連續十個月的跌勢趨向平穩,成交量在上月份增加至超過8,500宗。樓價保持平穩,交投量增加,與我們推出有關政策時的預期相符。</p><p> </p><p>總體而言,本港宏觀經濟形勢向好,財政狀況平穩,獲得國際評級機構認同。標準普爾在5月發表對香港經濟的最新評估中,維持香港評級展望為穩定,主要理據是本港經濟將持續穩步復蘇、物業市場企穩,未來三年左右公共財政將趨向平衡。</p><p> </p><p>誠然,不同行業之間的復蘇仍存在不平均的狀況,零售及餐飲等行業仍在努力適應市民及旅客消費模式轉變所帶來的挑戰。我們也因應市場變化,主動出擊、全力創造更有利市場的條件和氛圍,力求與工商各界一起為香港創出新的增長點和新增量。</p><p> </p><p>香港有豐富多元且獨特的消費與旅遊特色,我們正以嶄新的旅游元素和組合,以及不一樣的宣傳策略,力求創造全新的旅遊體驗和亮點。只要能為市民及旅客不斷創造新穎且愜意的良好體驗,消費需求及商機便隨之而來。就以剛過去的太平清醮節慶為例,超過五萬名市民和海內外旅客到訪長洲,感受這項香港傳統民間節慶活動,特色巡遊、舞獅、以至搶包山比賽的熱鬧氣氛。來自不同地方的旅客都表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長洲的商戶也指生意比預期為佳。從維港夜空由無人機組成的長洲包山,到親身到長洲看搶包山比賽,我們致力讓市民和旅客對節慶有更立體的認識和體驗,也為香港的旅遊資源和文化名片賦予了新的內涵。</p><p> </p><p>盛事活動除了帶來更多人流、增添熱鬧氣氛,亦直接為市道帶來實質效益。繼上半年的各項盛事,下半年的精彩活動也快將公布。這些盛事活動勢必為市面增添活力及消費動力,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多吸引的好去處和消費選擇。</p><p> </p><p>短期經濟要穩步向好,中期經濟須增添動能,以創造更大更快的增長空間,這是築牢信心的基礎。近年我們大力投放資源,推動創科發展,本地的創科生態圈正不斷茁壯成長,為經濟創造不同新增長點的同時,亦推動其他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p><p> </p><p>在培育創科企業方面,近年進展理想。就以數碼港為例,過去一年有超過400家企業進駐,令企業社群總數超過2,000家,當中有八家是獨角獸;初創累計融資超過406億元,其中金融科技、第三代互聯網的企業社群優勢明顯,人工智能的發展亦正加快推進,並從技術上支援香港企業的數碼轉型。至於另一本地創科旗艦科學園,目前已有來自27個國家或地區合共1,700家創科企業進駐,當中有12家獨角獸企業,上年度從培育計劃「畢業」的初創企業更超過640家,按年增加超過四成。</p><p> </p><p>為了進一步激勵產學研協作,加速推動從1到N的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我們去年10月推出了產學研1+計劃,目標是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支有潛質成為成功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於約五年內分階段完成其項目。計劃首輪收到超過90份來自不同大學的申請,當中20多份獲批資助,具體詳情會在短期內發布。</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15_103711_928
</objectId>
<title>
香港氫能發展策略預計下月發表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5/20240515_103711_928.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5/20240515_103711_928.html
</link>
<pubDate>
Wed, 15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15%2F20240515_103711_928%2Fimages%2F20240515110534912.jpg"/><p><p>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香港正參考國家的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業界和專家意見,以制訂氫能發展策略。局方期望6月發表《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為日後更廣泛使用氫能做好準備。</p><p> </p><p>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5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留意新聞或是科技發展的朋友都知道,發展氫能是近年國際間一個火熱的議題。亞洲,日本和南韓正在大力推動氫能汽車和氫能的使用,我們國家更着力全面發展氫能技術和產業,鄰近的佛山就是其中一個氫能的發展基地。香港也沒有忽略這個重要的發展,環境及生態局在2022年已經成立一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包括運輸及物流局、發展局、保安局、環境保護署、機電工程署、消防處、運輸署、海事處、規劃署、地政總署、屋宇署及建築署,一同探索氫能在香港的發展和未來方向。大家可能會留意到,市面上已經有一輛氫能雙層巴士在路上行駛,公用加氫站也在建設中,未來會有更多氫能項目在香港推出。</p><p> </p><p>為甚麼國際間會突然關注氫能起來?氣候變化引致的極端天氣,威脅着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氣體排放,造成世界變暖的速度比過去2,000年的任何階段都要快。其中,燃燒化石燃料(例如煤、天然氣、石腦油等)產生大量的碳排放,是加劇全球暖化的主因。為了從源頭解決碳排放的問題,全球各地一直積極發展潔淨低碳、高效的新能源。</p><p> </p><p>現時全球都在尋找如何減少碳排放的技術,氫能燃燒後只產生水蒸氣,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或其他空氣污染物。發展氫能是其中一個有望幫助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技術選項。氫能可替代傳統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它可以用於發電、交通運輸、工業等多個領域。</p><p> </p><p>氫也可作為能量載體,幫助解決可再生能源和電力系統的儲能問題。當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應充足時,可以使用多餘的能源來產生氫氣,然後在需要時再轉化為電力或其他形式的能源。這有助於降低對有限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對這些能源的需求,以及平衡能源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差異,提高能源系統的穩定性。</p><p> </p><p>未來數十年,因為碳中和目標,世界各地都要綠色轉型,這會帶來對綠色能源和各種低碳技術的龐大需求,因為上述原因,氫能的未來潛力很大。此外,發展氫能還會鼓勵技術創新和研發,氫能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相關技術和設施的建設,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香港雖然地少,人口密集,不容易成為綠色能源的主要生產基地,但可以利用氫能幫助香港綠色轉型,邁向碳中和。作為一個國際城市,香港可以成為綠色低碳技術的示範窗口,助力對外輸出內地和香港研發的技術和產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可幫助各地的綠色轉型提供綠色融資和專業服務。因此,我們正在為氫能在香港的未來發展制訂策略,讓香港也可以把握氫能發展的機遇。</p><p> </p><p>不過我們不能太過急進,氫能應用在國際上現時仍然處於發展初期,氫能未來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還要決定於其經濟效益會否高於其他綠色低碳技術。現時使用化石能源生產的灰氫成本較柴油貴約一倍,而灰氫亦只能作為氫能發展的過渡用途。零碳氫能的最終目標是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綠氫,但現時供應甚少,成本更較灰氫高出甚多。雖然綠氫和相關產品的成本隨着用量會逐漸下降,但其他綠色低碳技術的成本也在下降中,往後綠氫在成本上能否有優勢,現時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所以在制訂本地氫能發展的策略時,必須為其未來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保留彈性。</p><p> </p><p>國家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至2035)》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四大基本原則:一是創新引領,自立自強:積極推動技術、產品、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集中突破氫能產業技術瓶頸,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二是安全為先,清潔低碳:強化氫能全產業鏈重大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製氫體系,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製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製氫;三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探索氫能利用的商業化路徑,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引導產業規範發展;四是穩慎應用,示範先行:統籌考慮氫能供應能力、產業基礎、市場空間和技術創新水準,積極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示範,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擁而上。</p><p> </p><p>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商業城市,很多資源和產品都要倚靠進口,在氫能的發展和使用上我們不能追求像國家一樣全面和規模。但是在克服香港發展氫能需要面對的各項挑戰上,國家的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總體上是很好的參照。環境及生態局正參考這些基本原則,按香港本身的情況制訂氫能發展的策略。我們已經聽取了不少業界和專家們的意見,期望可在下個月發表《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為將來氫能的更廣泛應用及早作出準備,讓香港可以抓住氫能發展可能帶來的種種機遇。</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12_110342_033
</objectId>
<title>
甯漢豪網誌介紹建築署創新項目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2/20240512_110342_033.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2/20240512_110342_033.html
</link>
<pubDate>
Sun, 12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12%2F20240512_110342_033%2Fimages%2F20240512124859556.jpg"/><p><p>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介紹建築署的創新建築項目,包括獲獎的啟德發展區税務中心和白石角公廁 ,以及將軍澳入境事務處總部婚禮花園的3D金屬打印大型裝飾。</p><p><br>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5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附<a>短片</a>):</p><p> </p><p>為令市民享有更優質公共服務,近年建築署為各部門興建多個新政府大樓,包括啟德發展區税務中心、將軍澳入境事務處總部等。在2023年多個項目共獲得超過100個獎項,涵蓋國際設計、綠色建築等,屢獲肯定。而建築署預計今年將會有30個工程項目陸續完成,包括政府綜合大樓、公共泳池重建項目、學校及社區健康中心等,繼續秉持創新思維,今次,我邀請了建築署同事介紹各項目創新建築設計的特色。</p><p> </p><p>啟德税務中心 首用斜玻璃幕牆設計</p><p> </p><p>位於啟德發展區的税務中心於2022年底啟用,是首座政府建築採用創新的斜玻璃幕牆設計,可以減少眩光對附近環境的影響。建築署高級工程策劃經理馮耀亮表示,斜玻璃幕牆主要應用於税務中心的辦公室範圍,而用戶對辦公室空間均感到滿意 。斜玻璃在視覺上與傳統垂直玻璃相若,但更具隔熱效能,能降低太陽熱能對建築物的影響,從而減少使用冷氣。項目亦採用了多項可再生能源技術及環保設計,獲得綠建環評新建建築最終金級認證,其中,辦公室的能源消耗量更降低約35%。</p><p> </p><p>白石角公廁 首個主題式智能公廁</p><p> </p><p>同樣引入創新元素的白石角公廁是全港首個主題式智能公廁,項目提供一系列以人為本的智能設施和創新技術設計,當中包括實時遙距監測公廁情況,以提升運作效率。而天窗採用了空氣淨化太陽能玻璃天幕,為公廁提供部分電力,達至節能減碳目的,另外亦有手機充電裝置、獨立洗手位置及飲用水設備等。公廁設計和裝置均以單車為主題,使公廁完美融合於毗鄰的單車徑 。項目獲得2023香港最佳公廁選舉金獎,也為推動亞洲城市的公廁發展和低碳轉型的建築項目起了示範作用。</p><p> </p><p>油麻地戲院二期工程 增排練設施</p><p> </p><p>建築署亦正密鑼緊鼓進行多個工程項目。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油麻地戲院是一個設有300個座位的劇院。由於戲院受歷史建築以及保育原則所限,戲院大堂和側翼舞台面積不足以應付運作需要。因此,建築署於2022年展開第二期工程,興建一座樓高六層的建築物提供排練設施及附屬設施,強化油麻地戲院作為培育粵劇新秀場地的功能及推動本地粵劇發展 。建築物幕牆設計選材粵劇戲服的珠片繡,運用電腦演算幕牆圖案,應用玻璃數碼打印技術,靈活打印多樣化圖案於幕牆玻璃,玻璃釉面亦能吸收並反射部分陽光熱能,具有節能環保的功效。第二期建築工程預計於2026年完成。</p><p> </p><p>石門骨灰安置所 推廣綠色殯葬</p><p> </p><p>另外,沙田石門安興里骨灰安置所將提供約40,000個骨灰龕位,以滿足市民對公眾骨灰龕位的需求。項目設有供撒放先人骨灰及安放流產胎的紀念花園,整體規劃以綠化及園境營造安祥平和的氣氛,結合節能裝置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以推廣綠色殯葬 。建築工程預計於2025年完成。</p><p> </p><p>將軍澳入境大樓婚禮花園 大型裝飾首以3D金屬打印</p><p> </p><p>Weaving Love是香港首個使用3D金屬打印技術的大型試點作品,作品坐落將軍澳入境事務處總部的婚禮花園,大樓的婚禮禮堂預計今年6月底投入服務。</p><p> </p><p>建築署高級建築師(建築信息模擬技術)潘凱玲表示,根據承建商就今次項目估算,3D金屬打印技術對比傳統建築方法可以減少超過八成材料浪費。Weaving Love以頭紗為靈感,約5.3米長、4.5米深和3.5米高,以金屬絲勾勒出靈動的頭紗輪廓,以鏤空的心形紋理設計呈現愛的美態。這個項目中,工廠打印技術的限制令設計方案有一定挑戰,當中包括確保設計方案的可打印性、結構安全、施工成本及生產時間的分析等。未來會視乎情況,將打印技術應用於其他合適的項目。</p><p> </p><p>立法會大樓擴建工程 保持會內運作不受干擾</p><p> </p><p>除了由零開始的建築物,建築署亦為立法會綜合大樓進行擴建工程,項目最大挑戰在於整個建築期間,都需要保持立法會的運作不受干擾。建築署工程策劃經理梁文聰表示,工程團隊採用了組裝合成建築法(MiC)建造新的議員樓層(11樓至14樓),以縮短工期並將工程造成的干擾減至最低,預計工程於今年11月底完成。</p><p> </p><p>未來建築署會繼續以創新思維及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為更多項目注入新元素。</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12_105840_675
</objectId>
<title>
聚天下良才 拓國際合作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2/20240512_105840_675.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2/20240512_105840_675.html
</link>
<pubDate>
Sun, 12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12%2F20240512_105840_675%2Fimages%2F20240512113043150.jpg"/><p><p>個人遊計劃進一步擴展,增加太原、呼和浩特、哈爾濱等八個城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指,措施將為本港帶來更多過夜旅客,有助帶旺本地飲食、零售、酒店等市道,提振整體經濟。政府期望在零售層面有更多刺激本地消費、吸引訪港旅客消費的時點,而在商業和金融層面,政府正積極開拓更多新產品和新資金渠道,並設法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發展,令本港人才資源庫更多元化。</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12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今天是母親節,祝大家節日愉快,無論是一起餐聚或外出逛街,跟家人親友相聚的時光,都會成為我們珍貴的回憶。不少商場、零售商店和食肆都趁母親節推出各種推廣優惠,旅發局昨晚亦在灣仔海濱舉行以佛誕和太平清醮兩大本地傳統節慶為主題的無人機匯演,為這周末增添特色和節日氣氛。</p><p> </p><p>國家出入境管理局昨天宣布,經國務院批准,繼早前公布的西安和青島,進一步將個人遊計劃擴展至太原、呼和浩特、哈爾濱、拉薩、蘭州、西寧、銀川和烏魯木齊八個城市。擴展後個人遊計劃適用的城市將增加至59個,涵蓋全國省會。特區政府和市民都衷心感謝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支持愛護,有關措施將為本港帶來更多過夜旅客,有助帶旺本地飲食、零售、酒店等市道,提振整體經濟,亦能進一步加強內地跟香港的人文交流、民心相通。</p><p> </p><p>我們期望在零售層面可以有更多刺激本地消費及吸引訪港旅客消費的時點;在商業及金融層面,我們積極開拓更多新產品及新資金渠道。而吸引更多人才來港發展、以港為家,是讓我們的人才資源庫更多元化、更國際化。</p><p> </p><p>上周,我們成功舉辦了一連兩天的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是本屆政府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國際級論壇和展覽會。除了匯聚世界各地的政商學界領袖,交流人才發展的趨勢和經驗,亦能明確向外表明香港對人才的重視,並以開放的態度歡迎各地人才來港尋找發展事業的機會。</p><p> </p><p>高峰會的國際人才論壇和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一共吸引了約4,900人次實體參與,網上直播觀看次數超過13萬;至於連續兩天的機遇匯人才博覽展則吸引逾8,600人次入場,反映香港在匯聚人才上的吸引力。</p><p> </p><p>有與會者表示,感受到特區政府和本地企業對人才的重視,認為香港有豐富的發展機會,喜歡這裏開放包容、國際化的社會環境,以及高效率的城市運作。有來自海外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人才則表示,從資本市場角度,香港在同時聯通大中華區和國際上,有着明顯而獨特的優勢。事實上,根據調查,選擇透過高才通來港的人士,主要考慮的因素是本港的低稅率、安全、自由、多元、良好的就業和發展前景,以至醫療服務和子女教育等。</p><p> </p><p>經過一年多的推進,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計劃共收到約29萬份申請,當中約18萬份已獲批准、約12萬人已來港。根據去年底的調查,高才通計劃下獲批的人士平均年齡中位數為35歲,六成為已婚人士,普遍攜同家人來港。超過一半抵港半年或以上的人才已獲聘,他們每月收入中位數約五萬元。可以說,這些人才,以至陪同他們到來的家人,都將成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力軍。</p><p> </p><p>在吸納資金方面,除了繼續鞏固傳統歐美市場外,我們亦積極鋪開拓展中東等新市場的工作。繼去年沙特阿拉伯未來投資倡議研究所(FII)在香港舉辦首場PRIORITY亞洲峰會後,上周沙特證券交易所首度把其旗艦資本市場論壇移師海外,選擇在香港舉行,成功吸引了約650人出席,當中約三成來自中東。港交所亦同時安排了約300場中東、香港和內地企業和投資者的對接會面,突顯香港聯通我國和世界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和功能。</p><p> </p><p>香港和沙特在金融、經貿以至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正不斷走深走實。去年9月,港交所把沙特交易所納入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便利沙特上市企業在本港第二上市。11月,亞洲首隻沙特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在港掛牌上市,相關ETF的資產規模屬全球同類產品中最大;特區政府正連同多家金融機構,推動追蹤香港股票指數的ETF在中東上市,促進兩地資金的雙向流動。</p><p> </p><p>自去年2月起,不同政府部門、商會和企業跟海灣阿拉伯國家簽訂了約60個項目,涵蓋加強合作、調解仲裁到人工智能等。同時,我們正跟沙特就投資推廣和保護協議展開洽談,並考慮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設立經貿辦事處。</p><p> </p><p>旅發局本月針對多個海灣地區國家展開推廣香港的宣傳活動,包括上周剛帶領了歷來最大規模的業界訪問團到迪拜,參與中東地區年度最大型國際旅遊業界展覽(Arabian Travel Market)。事實上,根據去年的調查,來自海灣地區的遊客消費力高,每名旅客平均在港消費11,300元, 較整體高出八成半,過夜日數亦較整體平均為長,是未來值得重點吸引的高消費遊客群體。今年第四季,國泰航空將重啟香港直飛利雅得的客運航線,有利兩地更便捷的經貿和人文交流。</p><p> </p><p>吸引企業方面,除了早前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公布的第二批夥伴企業外,投資推廣署今年首季合共協助了150家海外公司在港發展,較去年同期增加46%,這些公司主要來自金融、創科和家族辦公室等領域,它們將共合投資約147億元,創造逾2,000個職位。</p><p> </p><p>儘管外圍環境複雜多變,地緣政治、高息環境等挑戰依然存在,但在中央的堅實支持下,只要我們不斷努力打拼,在轉變的新形勢、新格局當中,不斷鞏固和提升多方面的競爭力,我們一定能加速推進本港經濟更快更高質量的增長。</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11_103128_065
</objectId>
<title>
飛機租賃業務發展充滿機遇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1/20240511_103128_065.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11/20240511_103128_065.html
</link>
<pubDate>
Sat, 11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11%2F20240511_103128_065%2Fimages%2F20240511112208684.jpg"/><p><p>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在網誌指出,飛機租賃業務發展潛力龐大,機遇處處。政府最近為香港的飛機租賃市場打開新大門,與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簽訂備忘錄,共同打造區域聯動、優勢互補的飛機租賃和融資平台。</p><p> </p><p>政府未來會繼續擴展香港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網絡,提高稅務競爭力,吸引飛機租賃商到港開設據點或擴充業務。</p><p> </p><p>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5月11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在剛剛過去的周二至周四,闊別香港七年的國際運輸飛機貿易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ransport Aircraft Trading (ISTAT) 再度來港舉行亞洲年會ISTAT Asia 2024,這已是香港第三次主辦這項國際飛機租賃及航空融資的盛事。</p><p> </p><p>1983年成立的ISTAT,作為全球頂尖的航空專業機構,有超過5,000個從事飛機生產、買賣、仲介、租賃、保養等業務的會員。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為ISTAT Asia 2024主禮,運輸及物流局亦把握機會,由副秘書長洪思敏在會上向世界各地的業界人士,推介本港的飛機租賃機遇及飛機租賃政策和優惠稅制的最新發展。</p><p> </p><p>飛機租賃 機遇處處</p><p> </p><p>飛機租賃業務發展潛力龐大,全球租賃飛機比例從1970年的1%,增長到現時超過50%,為全球航空公司的航線營運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亦為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商與相關服務業帶來商機。</p><p> </p><p>香港位處亞洲心臟,身兼國家的南大門,亞太地區及國家未來的航空業務機遇處處。業界去年估計,未來20年的全球航空交通年增長達6.1%,單是中國的航空交通增長每年更高達11.4%。在2042年前,預計全球需要42,600架新飛機,亞太地區需求高達17,000架,當中8,560架新飛機的需求來自中國。</p><p> </p><p>聯乘東彊 強強聯手</p><p> </p><p>我在今年2月的網誌向大家介紹過《2023年稅務(修訂)(飛機租賃稅務寬減)條例》,如何優化本地飛機租賃稅務優惠制度。我們預計未來20年有約3,100架飛機會經香港平台出租,創造超過1,000個直接就業職位及約20,000個間接職位,累積增加本地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港元。</p><p> </p><p>特區政府在上月中更為香港的飛機租賃市場打開了新大門。我們與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就深化飛機租賃和融資產業合作發展簽訂備忘錄。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是國內最大、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區,僅次愛爾蘭。透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東疆飛機租賃產業的聚集優勢,兩地將從融資、業務、國際競爭、宣傳、推進人才交流和培訓等不同範疇推動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區域聯動、優勢互補的飛機租賃及融資平台。</p><p> </p><p>展望未來,我們深切了解飛機出租業務是全球性業務,沒有地域限制,稅務競爭力是發展飛機租賃行業的關鍵因素。因此,特區政府會繼續擴展本港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網絡。同時,我們會加強與東疆的合作、人才培訓及宣傳方面的工作。</p><p> </p><p>誠如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在ISTAT Asia 2024發言時提到,我們非常希望各飛機租賃商到港開設據點或擴充業務,並會從多方面,包括協助滿足監管要求、聯繫業內的主要持份者,以至提供在香港生活及工作的小貼士等,為飛機租賃商提供量身訂制服務。</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09_150155_111
</objectId>
<title>
許正宇:持續耕耘中東機遇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9/20240509_150155_111.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9/20240509_150155_111.html
</link>
<pubDate>
Thu, 09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09%2F20240509_150155_111%2Fimages%2F20240509154306404.jpg"/><p><p>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局方馬不停蹄、持續深耕香港與中東的金融合作。香港交易及結算所與沙特證交所集團舉辦論壇,務求深化內地、香港和中東金融市場合作。政府會繼續推動香港金融及專業服務業與中東及其他「一帶一路」地區的合作,持續耕耘中東機遇。</p><p> </p><p>以下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5月9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自去年行政長官率領代表團出訪中東進行友誼之旅、推廣香港優勢之旅和開拓商機之旅,財庫局一直馬不停蹄、持續深耕香港與中東的金融合作。</p><p> </p><p>同年9月,在特區政府舉辦的十周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我主持了題為發掘中東潛力的政策對話環節,與來自沙特、阿聯酋和埃及幾位部長共議香港和中東分別作為地區樞紐,攜手合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持續發展的角色及機遇。藉舉辦論壇的機會,香港特區政府亦與迪拜酋長國簽訂了諒解備忘錄,加強雙邊關係和合作,並促進兩地金融服務業共同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探索家族辦公室、金融科技、虛擬資產以及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溝通、知識交流和合作機遇。高峰論壇結束後,我出訪了卡塔爾和埃及,繼續推廣「一帶一路」及香港和中東加強合作的新機遇,並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出席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理事會第八屆年會。總結了所見所聞,我認為香港可以圍繞引資本、引技術及引智才等三方面,與卡塔爾、埃及和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p><p> </p><p>有見中東市場的龐大機遇,副局長陳浩濂剛於本周率領了包括香港金融發展局、保險業監管局、以及財富及資產管理業、綠色金融、金融科技、Web3業界代表等一行50多人的代表團,出訪卡塔爾多哈以及阿聯酋迪拜,與當地政商界對接,探討共贏商機。除了見證香港金融發展局與卡塔爾金融市場管理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外,陳副局長亦就香港金融業多個重點發展範疇與迪拜金融服務管理局、迪拜虛擬資產監管局、迪拜金融市場等機構和業界作廣泛交流,介紹香港於金融科技、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和家族辦公室業務的最新發展。陳副局長亦於迪拜金融科技峰會和中東私人財富論壇上發言,闡述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穩健的金融基建、世界級的專業服務、匯聚資產及財富管理人才等優勢,並介紹香港銳意發展成為綠色金融科技中心的願景,和我們近期推出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科技概念驗證測試資助計劃及香港綠色金融科技地圖等相關政策措施。</p><p> </p><p>香港交易所今天與沙特證交所集團舉辦香港---沙特資本市場論壇,務求深化內地、香港和中東地區金融市場的合作,並探索跨境上市、股權收購、優化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機遇。香港與沙特已從上市及產品兩方面落實合作---香港交易所已將沙特交易所納入認可證券交易所名單,允許在沙特上市的公司來香港第二上市;香港市場也已迎來亞太區首隻、全球最大的沙特阿拉伯ETF在香港上市。</p><p> </p><p>展望將來,我們會繼續推動香港金融及專業服務業與中東及其他「一帶一路」地區更深、更廣的合作,持續耕耘中東機遇,共創「一帶一路」更好明天。</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08_104319_035
</objectId>
<title>
加快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8/20240508_104319_035.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8/20240508_104319_035.html
</link>
<pubDate>
Wed, 08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08%2F20240508_104319_035%2Fimages%2F20240508120008694.jpg"/><p><p>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優勢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間廣闊。為了進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灣區「9+2」城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加強大灣區為人才提供的服務,營造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環境。</p><p> </p><p>展望未來,香港與其他大灣區城市會繼續完善區內人才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的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p><p> </p><p>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5月8日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的致辭文本:</p><p> </p><p>尊敬的陳麗文主任(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杜敏琪廳長(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歐陽瑜司長(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p><p> </p><p>大家好。歡迎大家出席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p><p> </p><p>繼第一屆大會去年在廣州順利舉行,香港十分榮幸承擔第二屆大會的舉辦城市。今年大會匯聚了粵港澳三地政府領導和商界領袖,就大灣區發展高質量人才服務、建設人才高地,集思廣益。</p><p> </p><p>今年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是推動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p><p> </p><p>香港是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也是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國兩制」下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擔當大灣區乃至國家人才高地的門戶。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具備起、承、轉、合四個元素;我相信,要寫好「共建人才高地」這篇大文章,同樣需要這四個元素。接下來,我想用起、承、轉、合這四個字,與大家分享一下香港所發揮的功能。</p><p> </p><p>首先是「起」,就是起動。隨着全球走出疫情,各地發展重新出發,招攬人才的工作也重新起動,為重振經濟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撐。</p><p> </p><p>在新起點上,香港貫徹創新突破,在2022年12月落實一系列搶人才、留人才的新措施。我們既優化多項現行的人才入境計劃,並針對高薪人才及世界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推出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p><p> </p><p>各項計劃推出以來,反應十分踴躍。到今年4月底,我們已經收到約29萬份申請,批出接近18萬宗,其中超過12萬名人才已經來到香港,遠超我們原定每年吸納35,000名人才的目標。人才到來探索機遇,在金融、貿易、創科、專業服務等領域就業、創業,既有助香港經濟發展,也增強大灣區發展動能。</p><p> </p><p>第二是「承」,所指的是傳承。除了招攬人才以外,我們也需要培養人才,鞏固優良的高等教育體系,並傳承下去。憑着良好的教育基建、優秀的科研人才,以及雄厚的研究實力,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所百強大學的城市,教學質量在多項國際比較研究中位居前列。</p><p> </p><p>我們會繼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由下個學年開始,將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的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到40%。此外,我們將穩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計劃的名額到每年400個,以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到香港進行研究。</p><p> </p><p>同時,我們致力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經驗交流,推動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在國家的支持下,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都已經落戶大灣區的內地城市,香港城市大學也正全力推進東莞校園的辦學籌備工作。</p><p> </p><p>第三是「轉」,我稱之為人才流轉。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重要橋樑,全力推進人才南下、北上流轉。</p><p> </p><p>自去年10月起,香港註冊公司的外國人員可以在香港申請北上「一簽多行」簽證到內地。不論國籍,只要來到香港工作或開辦業務,成為香港居民就可以享受有關便利,體現香港的獨特地位。到今年4月底,已經有超過19,000宗「一簽多行」簽證申請獲批,有效期為兩年或五年,反映政策廣受歡迎。</p><p> </p><p>另一方面,國家移民管理局自本周一開始,將持有商務簽注赴港人士的留港期限,由七天倍增至14天,並將南下人才簽注的適用範圍,由大灣區內地城市擴展到北京和上海。有關措施將更便利內地商貿人員到香港進行商務活動,並吸引更多內地人才到香港匯聚交流。</p><p> </p><p>最後是「合」,也就是合作。大灣區各城市的優勢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間廣闊。今年1月,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了《關於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兩地在人才培養、招攬、交流等方面的合作。</p><p> </p><p>我很高興知道,為了進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灣區「9+2」城市今天將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加強大灣區為人才提供的服務,營造一個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環境。</p><p> </p><p>展望未來,我充滿信心,香港與大灣區各兄弟城市將繼往開來,完善大灣區人才引進、培養、流動等方面的戰略布局,加快建設大灣區人才高地,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p><p> </p><p>最後,我祝願今年大會圓滿成功,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謝謝。</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07_170604_576
</objectId>
<title>
特首向金融界表達三點期望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7/20240507_170604_576.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7/20240507_170604_576.html
</link>
<pubDate>
Tue, 07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07%2F20240507_170604_576%2Fimages%2F20240507175603585.JPG"/><p><p>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他期望金融界積極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要更重視創新,以新思維、新方法、新路徑解決問題。他又鼓勵業界繼續發揮香港國際化的特點,向海外說好香港故事。</p><p> </p><p>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5月7日在推動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聯動發展研討會的演辭:</p><p> </p><p>徐衛剛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經濟部部長)、雷添良主席(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主席)、余偉文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唐家成主席(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主席)、李惟宏議員(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主席)、各位香港金融界領袖和代表:</p><p> </p><p>我很高興今天在這裏與香港金融界的各位翹楚共聚一堂。特區政府舉辦這場研討會,是要用好中央上月公布五項鞏固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措施這個機遇,與大家一同探討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在金融合作方面對香港金融界和香港整體發展這個非常重要的議題。</p><p> </p><p>香港是世界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獲得廣泛認同。中央一直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明確指出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p><p> </p><p>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將內地和外地龐大資金池連接起來的市場,加上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提升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中央對香港金融市場的重視和對兩地金融市場聯動發展的積極推動,為我們推進有關工作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和廣闊的發展空間。</p><p> </p><p>今年,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邁入第十年。十年來,兩地金融市場的聯動不斷深化,互聯互通機制不斷完善,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高度促進資本雙向流動。十年來,我們見證股票通、債券通、ETF(交易所買賣基金)通、互換通和跨境理財通等多項促進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政策措施一一落實,碩果纍纍。</p><p> </p><p>單計滬港通、深港通,十年來就已為內地和香港市場分別帶來數以萬億元計的人民幣和港元淨資金流入。這些措施都為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注入新活力,亦為不斷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起了重要作用。</p><p> </p><p>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4月15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主旨致辭提到,中央全力支持香港實現由治及興,更多挺港惠港措施會陸續有來。夏主任致辭之後四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五項重要措施,進一步拓展優化互聯互通機制,支持香港金融市場發展。</p><p> </p><p>特區政府一直以來和中央保持緊密溝通,商議及爭取不同的挺港惠港措施,除了今次公布的鞏固香港金融市場措施,其他的還包括早前把兩個本地生產總值過萬億元的城市---西安和青島---新增成為個人遊城市、推出多項便民利企來港的措施,還啟動了跨境理財通2.0。我感謝中央對香港的關心和支持。</p><p> </p><p>中證監今次公布的措施將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吸引和便利,帶來更多投資和資金,為香港資本市場發展帶來實質幫助:(一)更多內地行業龍頭企業到香港上市,將為香港首次公開發行,即IPO市場注入更多活力和吸引力;(二)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枱納入港股通將進入技術方案落實階段,增加內地投資者買賣港股的動力;(三)增加滬港通、深港通可買賣的交易所買賣基金,以及納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可以進一步帶動相關產品交投的上升趨勢;(四)優化基金互認安排,放寬認可基金條件和銷售比例,幫助提升香港的資產管理業務。</p><p> </p><p>展望未來,我對兩地金融市場進一步聯動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香港的金融和相關業界,包括證券、銀行、會計業界等,多年來都是「人、財輩出」的---財是財氣的財---叻人和財富兼備。藉此機會,我想跟大家談談我對香港金融業界的三點期望。</p><p> </p><p>首先,我期望業界能夠更加積極實踐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隨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融資平台的功能和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期待金融界抓緊機遇,積極拓展業務到新領域和新興市場,共同努力吸引境內外資金和企業來香港。</p><p> </p><p>第二,我期望業界更重視創新,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新路徑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在金融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業界發展空間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大家都要積極透過科技提升服務效率,增強競爭力,為內地和海外投資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響應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好服務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共同貢獻國家高質量發展。</p><p> </p><p>第三,我期望業界繼續努力發揮香港國際化的特點,向海外說好香港故事。你們有第一身經歷,清楚香港的金融市場有哪些過人之處、有哪些超卓的實力、有哪些吸引外來投資者的優勢。由你們向海內外的投資者、客戶和朋友推介香港市場的競爭優勢,吸引他們來港投資,最適合不過。</p><p> </p><p>正如夏寶龍主任所講,「香港的繁榮不是幾篇文章、幾聲聒噪就能唱衰的,香港的發展也不是幾隻螳臂、幾條蠅腿就能阻擋得了的」。我有信心,只要大家善用你們的國際網絡,與政府共同努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輝煌故事將會更加精彩。</p><p> </p><p>香港社會現時安全穩定,我們的重點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與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聯動發展,有助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優勢增強兩地金融市場的競爭力,吸引更多資金和企業,帶動經濟發展,讓市民分享發展的成果。</p><p> </p><p>今日在座的都是本港金融界的重要代表,政府舉辦這個研討會是希望大家群策群力,我鼓勵大家在稍後的討論環節提出更多推動內地及香港金融市場聯動發展的建議,讓我們強化自身優勢的同時,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挑戰,展現新魄力,共同推動兩地金融合作創新的新篇章。</p><p> </p><p>最後,我祝今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多謝大家!</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05_115108_827
</objectId>
<title>
本港經濟保持增長勢頭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5/20240505_115108_827.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5/20240505_115108_827.html
</link>
<pubDate>
Sun, 05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05%2F20240505_115108_827%2Fimages%2F20240505122500731.jpg"/><p><p>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撰文指,本港經濟保持增長勢頭,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2.7%,資產市場氣氛也見改善。</p><p> </p><p>他又指,今年第一季經濟增長的動力,其中一個主要部分來自訪港旅遊。五一黃金周假期首三日入境旅客近6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25%。</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5月5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本港經濟保持增長勢頭。今年首季本港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2.7%,是連續五個季度增長,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增長速度亦加速至2.3%。資產市場氣氛亦見改善。港股已連升九個交易日,恒生指數累計升幅近14%,平均每日成交金額超過1,280億港元。樓市在撤銷「辣招」後,成交轉趨活躍,樓價亦見回穩。</p><p> </p><p>今年第一季經濟增長的動力,其中一個主要部分來自訪港旅遊。隨着訪港旅客數目進一步上升,服務輸出繼續錄得顯著增幅。今年五一黃金周假期,首三日入境旅客接近65萬人次,較去年黃金周首三天增加25%。外部需求較預期理想,亦支持整體貨物出口在今年首幾個月有所改善。</p><p> </p><p>然而,外圍環境仍然複雜多變,並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美國聯邦儲備局上周維持利率不變,加上近月美國通脹放緩的進程停滯,市場對美國今年減息的預期較年初時明顯降溫。息口較長時間維持在高水平,對環球經濟復蘇、本港出口、本地投資意欲和資產市場表現都會帶來影響。</p><p> </p><p>港匯持續偏強亦影響外地旅客來港消費的意欲,加上本地市民和訪港旅客消費模式的改變,為本地零售、餐飲等消費行業帶來實存的挑戰。為支持香港的經濟和旅遊發展,中央政府積極回應特區政府逐步優化個人遊計劃的建議,2月時擴展計劃適用城市至西安市和青島市。然而,面對大勢變化,除了聚焦創造消費時點與場景,包括大力推動盛事經濟,同樣重要的是在消費市場新舊模式迭代更替的階段中,企業能夠把握好新產品開發和新模式營運這兩項能為業務取得突破的關鍵。新產品不但回應消費者不斷轉變的需要,亦有助創造新需求,增加銷售;至於新模式營運,則讓企業運用更多以數據為基礎的管理方案,助力企業降低成本,提質增效。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了多項措施,協助包括餐飲和零售業的中小企進行數字化轉型。</p><p> </p><p>亞洲開發銀行年會</p><p> </p><p>事實上,數字化轉型以至綠色轉型,都是全球不同經濟體關注的重要議題。大家都希望能把握到當中的機遇,推動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這也是亞洲開發銀行今年年會聚焦的範疇。</p><p> </p><p>這幾天,我正在格魯吉亞出席亞開行第57屆理事會年會。不少與會代表對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創科和數字經濟發展感到興趣,特別是香港初創企業提供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方案。在多場會議和會面中,我也重點提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綠色科技及綠色金融中心,可以和亞開行發展中成員分享多方面的經驗,例如進行綠色融資、將氣候風險轉移和分散至資本市場、並善用綠色科技達致減碳目標等。</p><p> </p><p>如何更有效槓桿私人市場資金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項目是本屆亞開行年會聚焦討論的議題。香港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過去幾年一直在亞洲保持領先位置,除了持續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我們也致力參與制訂和對接國際的綠色標準;高水平和優質的專業服務也可助力對項目進行綠色認證,鞏固投資者的信心。</p><p> </p><p>綠色金融</p><p> </p><p>上周,我們剛發表了「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為業界提供一套清晰、透明的綠色金融評估工具,分辨何謂綠色經濟活動,從而防範「漂綠」的行為。香港分類目錄與我國和歐盟兩大主流標準接軌,現階段首先涵蓋發電、交通運輸、建築、污水與廢物處理四個行業等12項經濟活動。下一階段將擴大分類目錄所涵蓋的行業和活動,包括加入轉型活動。</p><p> </p><p>此外,因應財政預算案提出延長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三年至2027年,並擴大資助範圍至轉型債券及貸款,金管局日前亦就此公布了經更新的指引。有關措施將鼓勵區內相關行業,更多利用香港的轉型融資平台逐步減碳。</p><p> </p><p>未來我們會繼續積極參與其他重要的國際或區域會議,向世界更好展示香港的獨特優勢,並與其他地方分享在不同領域的觀察和經驗,積極成為知識和經驗交流的平台,發揮橋樑角色,貢獻力量。</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504_112402_966
</objectId>
<title>
明年接收大欖隧道 將實施易通行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4/20240504_112402_966.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5/20240504/20240504_112402_966.html
</link>
<pubDate>
Sat, 04 May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5%2F20240504%2F20240504_112402_966%2Fimages%2F20240504121532088.JPG"/><p><p>易通行實施近一周年,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易通行讓三條過海隧道可實施分時段收費,令過海交通改善。現時全港逾九成九已領牌車輛已獲政府發出車輛貼。大欖隧道專營權明年5月屆滿,由政府接收後也會實施易通行。</p><p> </p><p>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5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不經不覺,易通行已服務香港市民接近一周年了。相信不少駕駛者已習慣了易通行帶來的便利和更暢順的道路體驗,無須再停車或排隊付款。運輸署去年在全港所有政府收費隧道及青沙管制區(即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及大圍隧道)順利實施易通行,現在我們正全速籌備明年5月大欖隧道專營權屆滿,由政府接收後的安排,包括實施易通行,屆時全港的政府收費隧道都能「易行易過易通行」。</p><p> </p><p>智慧出行重要基礎</p><p> </p><p>易通行的出現,讓駕駛者無須再轉線、排隊再停車交費,輕輕鬆鬆就可以過隧道。同樣重要的是易通行為邁向智慧出行奠下重要基礎建設,讓三條過海隧道能實施分時段收費,理順困擾香港多年的過海車流問題。</p><p> </p><p>自從三條過海隧道在去年12月實施分時段收費後,得到駕駛人士的配合和調整出行安排,新收費已見成效,以往紅隧和東隧隧道口的塞車情況已有所紓緩。在繁忙時段,紅隧和東隧的車龍普遍分別減少超過1公里和0.5公里,而上游連接路的平均車速亦有所上升,鄰近隧道口的非過海交通也有明顯改善;而在繁忙時段以外的時間,即佔全日近八成時間,三條過海隧道(包括以往經常出現幾乎全日擠塞的紅隧)的交通較以往暢順。整體而言,新收費改善了過海交通情況,令駕駛人士、運輸業界、過海巴士乘客,以至整個社會都能受惠。</p><p> </p><p>感謝駕駛人士配合</p><p> </p><p>萬事起頭難,全港有逾80萬架領牌車輛,要駕駛人士全面起動改用易通行,配合安裝車輛貼及使用手機應用程式,我們理解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計劃得以順利推展,令市民可親身體驗智慧出行帶來的便利,實在有賴各位駕駛人士的通力配合,以及運輸署同事的努力。</p><p> </p><p>經過一年使用,相信駕駛人士已熟習易通行的運作。現時超過九成九的全港已領牌車輛,即超過81萬架,已獲政府發出車輛貼。約92%的車輛已開立易通行戶口,而約76%的車輛已設立自動繳費方式。</p><p> </p><p>易通行實施的十個月期間,與隧道費相關的查詢或投訴個案佔整體使用易通行的每日約41萬車流量的約0.017%,調查後大部分個案的主要成因是服務商人手辨認個別個案時偶有出錯,及使用車種貼/司機卡的車主未有按指引安裝,影響系統感應,而隧道費服務商已開發專屬程式以提升系統辨識車牌號碼的能力,並加強培訓前線員工,亦已提供詳細的安裝車種貼/司機卡的安裝指引及教學短片,供用戶參考。我們亦會繼續密切監察隧道費服務商的工作,提升服務質素。</p><p> </p><p>最後,我想藉這個機會提提大家,未如期繳交隧道費的車主可被判繳罰款和訟費。我建議仍未設立自動繳費方式的車主應盡快申請,一勞永逸,真正做到「易行易過易通行」。另外,政府隧道代用券已不再適用於繳付隧道費,大家記得在今年6月30日或之前到<a>指定地點</a>辦理退款。</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8_154734_346
</objectId>
<title>
兩金庸雕塑展參觀人次逾14萬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8/20240428_154734_346.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8/20240428_154734_346.html
</link>
<pubDate>
Sun, 28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8%2F20240428_154734_346%2Fimages%2F20240428170540226.jpg"/><p><p>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政府舉辦和支持連串活動紀念金庸,包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支持的江湖盛滙雕塑展,以及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雕塑展,展出金庸筆下經典人物雕像。短短兩周,參觀人次超過14萬。</p><p> </p><p>他指,金庸的作品成功塑造多個鮮明的大俠形象,他們為國為民的故事感人至深,既構成獨特的金庸文化,也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典範。</p><p> </p><p>以下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4月28日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紀念金庸百年誕辰論壇開幕式的致辭全文:</p><p> </p><p>尊敬的林枬副部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體部副部長)、李大宏主席(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主席)、張國良會長(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會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p><p> </p><p>大家好。今天很高興來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大家共聚一堂,出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紀念金庸先生百年誕辰論壇。</p><p> </p><p>金庸先生一生創作了15部武俠小說,作品被翻譯成韓、日、英、法等多種外語,全球發行量數以億計,既是香港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是世界各地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橋樑。從金庸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同樣廣受歡迎,成為跨地域、跨時代的文化瑰寶。</p><p> </p><p>此外,金庸先生是香港報界巨人和著名評論家。除了創辦《明報》以外,他更擔任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的榮譽主席,對香港流行文化以及新聞界的發展,作出非凡貢獻。今年是金庸先生百年誕辰,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舉辦今天的論壇,實在非常有意義。</p><p> </p><p>為了紀念金庸先生一生的輝煌成就,香港特區政府舉辦和支持一系列活動。上月中,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支持的「江湖盛滙」雕塑展,以及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推出的雕塑展,已順利開幕,展出金庸小説中多個經典人物的雕像。</p><p> </p><p>自開幕以來,這兩個展覽都非常受市民及各地遊客歡迎。在短短兩個星期內,參觀人次已超過14萬,其中不少當然是金庸迷,充分展現金庸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響力。</p><p> </p><p>金庸先生在作品《神雕俠侶》中寫到:「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我留意到,這兩個雕塑展與今天的論壇有着一個共通點,就是都選擇了「俠之大者」作為主題。</p><p> </p><p>金庸先生的作品成功塑造多個鮮明的大俠形象,他們為國為民的故事感人至深,既構成獨特的金庸文化,也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典範。</p><p> </p><p>我相信,通過今天的論壇,金庸文化的熱潮將進一步延續下去,金庸作品的俠義精神將進一步發揚光大,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華文化故事。</p><p> </p><p>最後,我再次感謝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舉辦這一次論壇。我祝願活動圓滿成功,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笑傲江湖!謝謝大家。</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8_110545_107
</objectId>
<title>
推動城市林務可持續發展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8/20240428_110545_107.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8/20240428_110545_107.html
</link>
<pubDate>
Sun, 28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8%2F20240428_110545_107%2Fimages%2F20240428112759302.jpg"/><p><p>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輯錄該局人員對政府推動樹藝與園藝培訓措施的介紹,以及不同持份者和相關課程學生的分享。文中提及自2020年起,政府撥出兩億元成立城市林務發展基金培養本地人才,包括推出學習資助計劃資助有興趣人士報讀樹藝工作及樹木管理課程,至今已有逾900人報讀,相關資助金額約1,300多萬元。</p><p> </p><p>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4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附<a>短片</a>):</p><p> </p><p>香港人口稠密、高度都市化,政府明白在發展的同時,規劃優質綠地、保育林木資源亦是極為重要。有見及此,政府一直致力推動綠化工作,例如過去十年間,已在公園及道路旁等地種植約400萬棵樹木及超過6,000萬棵灌木和其他植物。發展局積極推動相關專業培訓工作,以支持城市林務可持續發展。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同事分享政府有關推動樹藝與園藝培訓的措施,以及不同持份者和相關課程學生分享。</p><p> </p><p>城市林務發展基金資助計劃 培養本地人才</p><p> </p><p>發展局助理秘書長(綠化及園境)黃卓謙表示,城市林務發展需有足夠相關專業人士支持。因此自2020年起,政府撥出兩億元成立城市林務發展基金培養本地人才,包括推出學習資助計劃資助有興趣人士報讀樹藝工作及樹木管理課程,至今已有超過900位參加者,相關資助金額約1,300多萬元。此外,基金亦推出見習生計劃,為對樹藝工作及樹木管理有興趣的人士提供在職培訓,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汲取書本以外的實用知識,如病蟲害、樹木護養及風險評估等,至今見習生計劃有約200位參加者。</p><p> </p><p>兩年一度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 推動業界深入交流</p><p> </p><p>城市林務發展基金另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舉辦兩年一度的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提供平台予本地及海外業界專家、學者和從業員分享經驗及行業最新情況,從而支援行業穩健發展,提升本地從業員的專業水平和地位。</p><p> </p><p>我也有出席本月中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城市林務研討會開幕禮。今年會議有20多位本地及海內外業界權威主講嘉賓,就園境規劃及設計、社區聯繫及科技應用等多方面作深入交流。研討會吸引超過2,000人次親身參與,以及數以萬計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人士收看網上直播。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當日參與硏討會的多位專家,分享對城市林務的見解。</p><p> </p><p>推動行業專業化發展 課程着重業內學習</p><p> </p><p>香港教育大學顧問及客席講座教授(地理及環境科學)詹志勇認為,國際交流研討會是專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今次有許多出色的講者與參加者分享其研究成果及實踐經驗。他表示,近年政府着力規管有關樹藝園藝行業,這是正確方向,將行業正式導向專業。他認為,若要將樹藝這行業做好,需要較嚴謹規管,只容許擁有專業教育並富有經驗的人士執業。</p><p> </p><p>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建造、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浩表示,許多從事園藝樹藝的業界人士擁有豐富工作經驗,但未有任何資歷認證,因此學院提供的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應用學位課程廣受業界人士歡迎。就讀課程的學生很多元化,包括業界人士及本地文憑試考生。張浩說,相關的應用學位課程重視與業界合作,課程中有三分之一時間需投入業界學習,而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達95%。</p><p> </p><p>該課程二年級生潘頌駒表示,在四年的課程當中,會學習生態學、土壤學及病理學等,同時有機會學習攀樹及操作機器,如鏈鋸等。他又說,課程會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實踐到工作上。</p><p> </p><p>政府巨大投入 做好樹木風險管理</p><p> </p><p>香港大學地理系教授陳艷表示,發展城市森林並非新概念,繼加拿大及美國最早發展,歐洲國家亦緊隨其後。她又以北京種樹計劃為例,指出北京在市郊種植樹木為市民帶來休憩空間,提升居住質素。陳艷認為,周邊國家及地區均展開城市林務計劃,香港也是其中之一,而近年亦發展迅速。</p><p> </p><p>香港園境師學會會長陳元敬表示,香港在園境建築方面的發展近年非常蓬勃,主要由於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在城市發展、市區更新等項目,另一原因是大眾對可持續發展、低碳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均越趨重視。</p><p> </p><p>國際樹木學會前會長Sharon Lilly於研討會上表示,香港在管理樹木風險方面作出巨大投入,而考慮到香港的人口密度,她認為這種投入是合適的,也是她在世界各地前所未見的。深圳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南兆旭於研討會上表示,現時深圳已非常都市化,香港的保護地、大量物種交流和生態保護可同時裨益深港兩地。</p><p> </p><p>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啟迪香港城市林務未來發展,亦與政府的城市林務策略不謀而合,我們盼望未來繼續與業界攜手推動城市林務可持續發展。</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8_104353_262
</objectId>
<title>
在變局中開新局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8/20240428_104353_262.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8/20240428_104353_262.html
</link>
<pubDate>
Sun, 28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8%2F20240428_104353_262%2Fimages%2F20240428110043395.jpg"/><p><p>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指,科技創新催生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為實體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能,也為資本市場帶來新主題。企業如能透過領先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的商業轉化,提出解決痛點的方案、創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便能實現跨越式的業務增長,並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p><p> </p><p>他認為積極發掘這些企業,為它們提供良好的培育條件、發展和融資環境,並構建齊集上、中、下游產業的完備生態圈,是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28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昨天我出席了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辦的講座,跟與會的朋友就香港的經濟與創科發展等議題交流,包括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和實踐,以及加速其發展的重要性。近年香港大力發展創科,推動本地大學、科研機構和創科平台之間的科研合作,除了積極的政策支持,還大量投入資源,並加強鼓勵成果轉化。從引進龍頭科企到培育本地初創;由推動新型工業化到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都已看到初步成果。我們正聚焦加速上述發展,讓創新驅動的新產品、新服務,成為增強經濟動能、點亮資本市場的新牽引。</p><p> </p><p>過去一周本港股市,科技股表現改善,利好港股一周連升五天,恒生指數累計升8.8%,是13年來表現最好的一個星期,市場日均成交量接近1,600億元,也是九個月以來最高。市場憧憬創科和人工智能業務潛藏的新機遇與業務增量,加上中國證監會早前宣布五項措施,包括互聯互通擴容和豐富內涵,以及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來港上市等,觸發伺機已久的資金入市,帶動積極氣氛。</p><p> </p><p>順帶一提,剛在2月底優化的跨境理財通2.0也取得了好進展:3月份,參與的個人投資者數目增加超過24,000人,涉及的資金跨境匯劃金額亦按月增加了接近八倍,超過131億元人民幣。這個單月數字相當於理財通自2021年9月推出以來累計資金跨境匯劃金額的近一半!</p><p> </p><p>科技創新正不斷催生新商業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除了為實體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能,也為資本市場帶來了新主題。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藥科技,以至新能源、新材料等,企業如能透過領先的核心技術和創新的商業轉化,提出解決痛點的方案、創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便能掌握先機,實現跨越式的業務增長,並為投資者帶來可觀回報。</p><p> </p><p>積極發掘這些企業、為它們提供良好的培育條件、發展場景及融資環境,以及構建齊集上、中、下游產業的完備生態圈,是香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p><p> </p><p>本港的初創企業數目去年已超過4,200家,較四年前增加超過三成,當中約四分一創辦人來自境外。過去一年,我們成功引進近50家重點創科企業落戶香港或擴展其在港業務,最近位於河套的港深創科園亦跟約60家合作夥伴簽訂合作備忘錄,標誌着園區不久將踏入營運階段的重要里程碑。</p><p> </p><p>最近,香港科技園公司舉辦了電梯募投比賽2024(Elevator Pitch 2024),是香港向全球有潛力的初創打開大門和招手的年度盛事。今屆賽事規模是歷屆之最,成功吸引了超過600隊來自40多個經濟體的創科隊伍參加。</p><p> </p><p>今次幾家獲獎的公司都是着力發展近年全球聚焦的技術領域,例如比賽的總冠軍、來自德國慕尼黑的初創企業tozero GmbH,他們專注於鋰電池回收技術,透過可持續、具成本效益方式回收當中的重要材料,促進循環經濟、貢獻綠色未來。</p><p> </p><p>在三個行業的分組中勝出的隊伍還包括一家內地領先的智能機械人系統公司Roboticplus.AI,透過深耕機械人控制、演算法、人機互動等核心技術,把機械人系統更好應用於製造業中。另一家得獎的公司BizBaz則專注於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冀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重要的資訊,協助決策。</p><p> </p><p>這些得獎公司的創辦人都不約而同指出,香港除了能幫助初創者把意念發展至成熟完備的商業方案,更能為他們提供一個向內地及海外展示成果的重要平台。香港還有利他們廣招人才,為下一步進軍大灣區、內地以至整個亞洲地區市場創造條件。</p><p> </p><p>政府將於下周公布第一季生產總值預估數字,估計會在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區間之內,反映本港經濟連續第五個季度呈溫和增長。在努力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外,我們也要不斷鞏固傳統經濟環節。本周三開始將是內地的五·一黃金周假期,預料期間將有超過80萬旅客訪港,五·一當天我們也將在尖東海傍舉行煙火表演,豐富旅客及市民的節目選擇,並增添節慶氣氛。未來幾個月,多場盛事活動陸續有來,包括世界文化節、在長洲舉行的包山嘉年華,以至5月底舉行的世界頂級葡萄酒和烈酒盛會Vinexpo Asia。我們將繼續全力籌辦不同主題的盛事活動,營造更多具吸引力的新體驗,以創造更多銷售和消費的場景、時點和亮點,吸引更多市民、商務及觀光旅客在港消費,開心燃亮本港經濟。</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7_104118_143
</objectId>
<title>
林世雄網誌介紹民航意外調查機構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7/20240427_104118_143.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7/20240427_104118_143.html
</link>
<pubDate>
Sat, 27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7%2F20240427_104118_143%2Fimages%2F20240427111558145.jpg"/><p><p>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在網誌介紹局方轄下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日常工作。該獨立機構成立僅五年,專責調查飛行意外事故。調查員會還原飛行紀錄器、即「黑盒」內的數據,與相關人員面談,並綜合實驗室實證結果、飛機殘骸狀況等重塑意外事故經過,撰寫報告,提出安全建議,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p><p> </p><p>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4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附<a>短片一</a> |<a>短片二</a>):</p><p> </p><p>飛機發生意外後,時常聽到要找回「黑盒」,但原來「黑盒」的真身不是黑色,飛機上的「黑盒」亦不只一個。要尋找墮海「黑盒」,原來要靠聽聲辨位。</p><p> </p><p>運輸及物流局轄下有一個獨立機構是「黑盒」專家,專門負責調查飛行意外事故。這個部門就是民航意外調查機構,成立僅僅五年。以上的「黑盒」資訊對公眾來說可能只是「冷知識」,但卻是影響民航意外調查的關鍵因素,今日就讓我帶大家了解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組成與日常工作。</p><p> </p><p>民航意外調查機構源起</p><p> </p><p>說起民航飛機,大家可能想起運輸及物流局轄下的另一部門---民航處。過往香港出現民航意外和事故,的確會由民航處的意外調查部負責。但因應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13---航空器事故和事故徵候調查》的要求,國家或特別行政區須成立獨立於其他民航管理部門或組織的民航意外調查機構,以確保調查公正及中立。獨立的民航意外調查機構遂於2018年9月成立,直接隸屬當時的運輸及房屋局。</p><p> </p><p>但凡在香港境內發生的飛行意外事故,包括客機、貨機、商務飛機及通用航空(如小型飛機及直升機等),不論飛機是否在香港註冊,都會由民航意外調查機構負責調查。在香港境外發生的飛行意外事故,如涉及香港註冊的飛機或香港居民死亡,民航意外調查機構亦會按情況參與。</p><p> </p><p>尋找與解構黑盒</p><p> </p><p>在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實驗室內有一系列的工具可以拆解俗稱「黑盒」,亦即飛行紀錄器 (Flight Recorder)內的數據。但要解構內裏數據的前提是要找到在飛行意外事故中失落的「黑盒」。</p><p> </p><p>我得悉民航意外調查機構早前與消防處舉行了一次搜索飛機「黑盒」演練,模擬在海中尋找「黑盒」。進行海上演練是因為考慮到飛機航線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上空,而水域面積更佔香港境內總面積的一大部分。</p><p> </p><p>「黑盒」體積與家用電腦主機差不多,有些體積甚或更小。為了讓飛行意外事故發生後更易尋找,「黑盒」有多重獨特設計。大家時常聽到的「黑盒」實際上是橙紅色的,目的就是讓搜索人員更易看到。</p><p> </p><p>但在茫茫大海內,難以單憑肉眼找到「黑盒」,所以所有「黑盒」都裝上了水底定位信標(Underwater Locator Beacon)。一旦接觸到水,這個信標就會發出37.5kHZ的信號,持續約30日。搜索人員透過一個類似聽筒的水底定向器,聆聽在不同方位接收的水底定位信標信號,以「啲啲,啲啲」信號的強弱,判斷「黑盒」最有可能的位置,再利用飛行紀錄器調查三角測量系統(Flight Recorder Investigation Triangulation System,簡稱FITS)計算出三角定位,縮窄搜索海域。</p><p> </p><p>下一步,消防處同事就會出動,利用水底遙控機械人(Underwater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UROV)掃描搜索海域的海底,進一步收窄範圍。之後就會交由潛水員帶同水底定向器下水,繼續透過聽聲辨位進行重點搜索。</p><p> </p><p>飛機上其實有兩款「黑盒」,分別是記錄飛行參數的飛行數據紀錄器(Flight Data Recorder),以及記錄駕駛艙內所有對話與環境聲音的駕駛艙通話紀錄器(Cockpit Voice Recorder)。當「黑盒」送到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實驗室後,我們的同事就會逐步還原內裏各項數據,重組飛行意外事故真相。</p><p> </p><p>調查過程由我講解或許不夠專業,所以我將這個任務交給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調查員,用一系列影片向大家介紹。運輸及物流局的Facebook專頁早前已上載了<a>搜索飛機黑盒演練</a>及介紹「<a>黑盒</a>」設計與功用的影片。如何還原與分析「黑盒」紀錄,以及民航意外調查機構「你問我答」的影片亦會陸續登場,大家要密切留意。</p><p> </p><p>民航意外調查機構的調查員會透過調查還原「黑盒」內的數據、與相關人員的面談內容、實驗室實證結果、飛機殘骸等,重塑意外事故經過,撰寫報告,更重要是提出安全建議,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6_183752_449
</objectId>
<title>
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7月中推出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6/20240426_183752_449.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6/20240426_183752_449.html
</link>
<pubDate>
Fri, 26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6%2F20240426_183752_449%2Fimages%2F20240426194842946.jpg"/><p><p>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將於7月15日推出,為重投勞動市場的中高齡人士提供津貼。他期望計劃可進一步釋放潛在勞動力,同時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p><p> </p><p>另外,兩名工人日前在沙田一宗工業意外中喪生。李家超指出,工業安全是工程負責人、分判商、持份者、從業員等共同肩負的責任,該意外再次提醒大家應提高安全意識,防止同類事件發生。</p><p> </p><p>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4月26日在2024年勞動節酒會的演辭:</p><p> </p><p>各位勞工界朋友、各位商界朋友、各位嘉賓、各位同事:</p><p> </p><p>我很高興今日與來自不同界別、關心勞工事務的朋友一起慶祝勞動節。首先,我祝願大家勞動節快樂。我亦向所有辛勤工作,推動社會繁榮進步的打工仔女,表達我的謝意。</p><p> </p><p>香港總勞動人口超過380萬,他們每一個都是社會蓬勃發展的基石,每一個都是這個共同家園的重要成員。一直以來,政府都很關心本地勞工的福祉,尤其是他們的職業安全及健康。星期一在沙田發生的一宗工業意外導致兩名工友不幸喪生,令人痛心。渠務署、勞工處和警方正嚴肅調查意外成因,追究責任,防止同類型事故發生。</p><p> </p><p>今次事件再次提醒所有僱主和僱員都要提高工業安全意識,防止同類意外發生。我們要緊記工業安全是每一個工程負責人、分判商、持份者,以至從業員等,都要共同肩負的責任。每名僱主必須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空間、充足的培訓、健全的裝備,每名工作場所提供者要提供妥善和符合安全守則的工作環境,而每名僱員亦要自覺遵守安全守則,在前線遇上工業安全問題要馬上向僱主反映,共商改善方案。</p><p> </p><p>企業要時刻做好風險評估和預防措施,積極以及多利用機械、科技,取代人手在高危地點工作等減低職安風險的措施,嚴格執行每項安全指引,並推行獎罰機制以提高工友的安全意識等,確保維持工業安全的文化,植根於每一個參與所有工作程序的人士之中,讓每一位打工仔女開開心心上班、平平安安回家。</p><p> </p><p>勞工處時刻檢視各行業的職業安全和健康守則,並發布不同的實務指引,敦促業界全面提高安全意識,嚴格遵守職安健法例和規則。</p><p> </p><p>另一方面,政府正推動業界善用先進科技,全力消除各類工程的潛在風險,提升建造業安全。發展局由去年開始,已要求超過3,000萬元的工務工程合約全面應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並資助私人發展項目應用系統,構建安全工地環境。</p><p> </p><p>上個月,勞工處和職業安全健康局主辦了第一屆職安健創科博覽,推廣職安健的創新技術,促進業界的安全操作,提高年輕一代對職安健的認識和關注。政府會繼續鼓勵業界採用合適的科技設備,減少意外發生。</p><p> </p><p>香港正處於經濟發展的轉型期,各行各業都需要更多增加勞動力,為新產業、新業態開闢新路徑。政府除了培育下一代成為具備專業才能的生力軍外,亦鼓勵中高齡人士重返職場。</p><p> </p><p>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推行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為重投勞動市場的中高齡人士提供津貼。試行計劃將在7月15日推出,我期望計劃可進一步釋放潛在勞動力,同時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p><p> </p><p>此外,僱員再培訓局正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就業,並落實調高再培訓津貼的每月限額至8,000元,亦推展培訓就業一條龍試行計劃,讓人力短缺行業的僱主以「包班」形式提供職前培訓,減輕招聘困難。</p><p> </p><p>政府亦繼續秉持與僱主和僱員三方協商的原則,充分平衡勞資關注,改善僱員權益。勞工顧問委員會已經就檢討現時俗稱「418」的連續性合約規定達成共識,將有關規定放寬為四星期工時合計不少於68小時。規定放寬後,將有助加強保障較短工時的僱員。政府已展開相應的法例修訂工作。</p><p> </p><p>最低工資委員會亦已完成研究優化法定最低工資的檢討機制,並向政府提交報告。政府正仔細考慮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審慎釐定檢討機制的未來路向,短期內公布決定。</p><p> </p><p>我在去年勞動節酒會,宣布政府將於2025年5月1日實行取消強制性公積金「對沖」安排,並推行為期25年、涉及超過330億元的政府資助計劃,協助企業適應。勞工處正全力籌備,並會加強宣傳。</p><p> </p><p>未來一年,政府會繼續與勞資雙方緊密溝通,共同推動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打工仔女謀福祉、添幸福、讓市民安居樂業,共同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多謝大家。</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3_200744_010
</objectId>
<title>
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助金融發展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3/20240423_200744_010.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3/20240423_200744_010.html
</link>
<pubDate>
Tue, 23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3%2F20240423_200744_010%2Fimages%2F20240423204659669.jpg"/><p><p>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剛公布五項措施支持香港,其中支持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的措施十分重要,可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到香港市場,帶動市場流動性。</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23日在「中總論壇2024---增強香港專業優勢 探索灣區合作機遇」的致辭全文:</p><p> </p><p>蔡冠深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王昌林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各位嘉賓、各位朋友:</p><p> </p><p>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出席中總論壇,與大家一起討論這個有意義的題目,就是香港怎樣用好專業優勢助力大灣區的發展,同時,亦令到我們自身有更好的發展機遇。</p><p> </p><p>探討進一步發展之前,讓我們簡單回顧經濟狀況。過去一年,香港面對的外圍環境,其實挑戰頗大,一方面是地緣政治和地區衝突,另一方面,就是高息環境。</p><p> </p><p>就去年而言,主要經濟體方面,美國的經濟表現持續強勁,原本很多人預期在今年減息,但減息的時間表一直往後推遲,現時估計可能最快也要到9月才會減息,甚至有一些看法指要到明年才會減息。至於何時減息、幅度如何,莫衷一是,大家都密切留意經濟的數據。</p><p> </p><p>歐洲方面,經濟仍然比較疲弱,一方面是衝突,另一方面,它的經濟恢復得比較慢一點。市場普遍預期,歐洲央行今年大概6月左右就會開始減息,減息幅度可能會比美國大一些。</p><p> </p><p>本地又如何?本地方面,我們去年的經濟增長3.2%,推動我們經濟的三頭馬車,就商品出口而言,下跌大概10%左右,而其他方面都有頗不錯的增長,尤其是旅遊服務輸出。訪港旅客去年在疫情之後強力反彈。私人消費和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的增長其實很不錯,整體投資增長10%。</p><p> </p><p>去年,我們的通脹率較低,是1.7%左右;失業率也較低,是2.9%左右。不過,資產市場的壓力就比較大一點。去年,樓市下跌了約7%;股市亦下跌了14%左右。資產市場出現與實體經濟背馳的現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地緣政治的壓力,令資金流向出現變動;另一方面,也是高息環境維持得比較久。第三,地緣政治亦都影響了金融市場的投資氣氛。去年,內地的經濟亦都有調整。在種種原因之下,去年我們的資產市場表現一般。</p><p> </p><p>踏入今年,我們第一季的經濟增長是正增長,具體數字都是在我們在年初時所說的區間,即2.5%至3.5%。第一季的數字會在下星期公布。</p><p> </p><p>失業率都是2.9%至3%左右;通脹率是低的,今年首兩個月的基本通脹率不足1%。</p><p> </p><p>資產市場方面,1、2月的樓市有輕微回調,但直至財政預算案中我們撤銷所有與住宅樓市有關的需求管理措施,也即是俗稱「辣招」之後,樓市就穩定下來,交投量明顯增多,價錢平平穩穩。總的來說是穩住。股票市場面對的環境是比樓市複雜。樓市始終是本地的樓市,股票市場就牽涉到國際資金,除了利息之外,地緣政治對資金流向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我們關注的。</p><p> </p><p>有很多人會問,是否有些資金流出香港?香港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地方,資金是自由進出,我們亦沒有外匯管制。但總的來說,有資金流出,亦有資金流入。這兩年,特區政府亦都大力開拓新資金來源,包括中東地區。資金出出入入,最後都是體現在銀行的總存款額。直到去年底,全年的銀行存款增加了5%左右。香港的銀行總存款有16萬億元多一點,5%都有幾千億元。所以,數字說明一切。總的來說,我們總結後所得的經驗就是:只要有投資機會,有回報的話,其實資金需要進進出出,它都只是追逐利潤,只要市場跟着下來發展得好,我們是有信心的。</p><p> </p><p>1月份時,我前往瑞士達沃斯開會,亦在那裏見到不同的長期投資基金代表,與他們進行了交流。當時,他們已經部署把資金調回內地和香港市場,並只是在等待機會。以上就是資產市場的情況。</p><p> </p><p>今年,就推動我們經濟的三頭馬車而言,出口雖然在去年有所回落,但第一季的出口會有所增長,因為去年第一季的基數比較低。去年訪港旅客有3,400萬人次,是我們疫情前的52%,估計今年訪港旅客會上升至5,000萬人次。我們舉辦了了很多大型盛事,希望吸引多些客人到來。</p><p> </p><p>由於疫情關係,很多外國朋友過去幾年確實減少了來香港,在外面粹純看媒體報道,對這裏的情況並不太了解,甚至有時候會產生誤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我們能夠邀請到更多人來香港,他們就會看到香港其實是非常具活力,經濟環境、經濟氣氛都是相當好的,而且國家也大力支持我們。</p><p> </p><p>我們估計香港今年的經濟增長大概是2.5%至3.5%。全球而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大概3.2%。這是甚麼水平?與去年是差不多,打平手。</p><p> </p><p>國家今年的經濟增長5%,去年則是5.2%,其實這都是不容易的,而達到這個目標,也是相當不錯的增長。</p><p> </p><p>就住戶收入而言,即勞動人口的平均住戶收入,其實也是有所增長。</p><p> </p><p>剛才很快跟大家介紹過去一年和短期的經濟、失業和通脹的情況。未來的發展又如何?我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全球大方向,我們必須擁抱,這也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部分。國家正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所以綠色發展將會是一個大方向。香港在這方面有甚麼機遇呢?第二個就是數字經濟。内地在數字經濟領先全球,而經過這幾年下來,全球各地都擁抱數字化,讓自己升級轉型,而數字化亦顛覆了很多產業的商業模式。</p><p> </p><p>發展方向方面,具體來說,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五個國際中心、兩個區域中心和一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相信大家都熟悉,我覺得其中有兩、三個在未來對香港的GDP(本地生產總值),即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力度較大。一個是金融,另一個是創科,第三個就是我們的傳統優勢,貿易、物流方面。</p><p> </p><p>金融方面,區域之間的競爭很激烈,資金哪裏有機會就去哪裏,所以在金融方面,特區政府不斷提醒自己,亦很努力,如何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讓更多資金、更多好公司來香港上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剛公布了幾項措施支持香港,其中一項是支持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這十分重要。當這些龍頭企業來港上市,而這些公司發展得好,利潤高,國際機構投資者便會很想投資這些公司,它們自然就會來到我們的市場,也會帶動我們整個市場的流動性。另外四項措施是互聯互通的擴容、豐富其內涵。這是在「一國兩制」下,香港金融市場有別於倫敦、紐約,以至上海或東京的一個特色。來到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我們是中國一部分,很自然、很容易進入內地市場,同時間亦面向國際。香港是一個很方便的渠道,方便投資內地股票市場。根據統計,投資內地股票市場的資金,一來可以經北向通,另一方面,亦可以通過合格境外投資者計劃進去。整體而言,有七成資金經北向通上去。同時國際資金來到這裏,身處一個很熟悉的法律環境,規矩很明確,資金在這裏自由進出,所以可以很放心地利用這個平台投去內地,我們亦是內地企業走向國際,在國際融資的一個首選平台,因為來到香港,就能同時接觸到國際資金和內地資金。互聯互通這們功課,我們要不斷豐富其內容,把它發展好。</p><p> </p><p>在粵港澳大灣區,在互聯互通下,兩地政府就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早前公布了優化措施,我們期待接下來的優化措施會令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的內容更加豐富,便利更多內地資金來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在內有8,700萬人口,人均收入22,000美元,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只要內地居民將一部分資產配置在境外,來到這裏,已經可以大大推進我們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同時,理財通也好、其他政策也好,做得好、用得好的話,其實可以推廣到其他地方。所以在這方面,要跟業界一起不斷努力。</p><p> </p><p>下一階段,除了金融之外,創科是一個重點。在香港,我們有一個特殊優勢,就是「一國兩制」。為甚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匯聚全球各地人才來到這裏發展。我去年11月到三藩市出差,參加APEC(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會議時,都趁機會走訪了當地的創科機構,尤其是跟一些華裔科學家談過。他們有不少想回到這邊發展。而回到這邊發展,首選就是香港,因為生活會比較習慣,小朋友教育又合適。所以我們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只要我們繼續做應該做的事,把它做好,我們的吸引力很大。</p><p> </p><p>香港可以吸引到國際資金、國際人才和國際數據,而數據亦不只是國際數據。去年12月公布,在一個安全環境下,開始讓內地數據過來香港,也讓香港的數據到內地。在創科行業,尤其是在醫療健康、生物科技,這對有關的研發十分有幫助。所以我們對香港未來的發展,除了金融之外,對創科是寄予厚望。特區政府投放了不少資源進去,而同時,如果創科要做得好,我們一定要跟粵港澳大灣區的兄弟城市,尤其是深圳,有比較緊密的合作。因此,在落馬洲河套地區,將來就是我們在創科發展跟深圳合作最重要的一個載體。在那裏,我們引進重點企業,吸引公司到來。如果能夠跟深圳在下一階段有更多利便政策,譬如人才、數據、資金、貨物等,在某些指定範圍能夠自由流通,香港的優勢就會更加明顯。</p><p> </p><p>創科之外,第三點想提的就是我們的傳統強項,貿易和物流,尤其是發展香港成為國際供應鏈和貿易融資中心。為甚麼這樣說呢?就是現時地緣政治的影響,令內地不少企業的產業或產能布局有所變化。這些企業除了在內地生產外,有不少將產業鏈的一部分生產程序搬了出去,譬如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這些地方。在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一個很獨特的角色,就是成為供應鏈管理中心和貿易融資中心。這些內地企業出外到不同地方做生意,要符合當地的法規,譬如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和企業管治的規則。我們的專業服務在這裏便可以發揮作用。一方面在它們走出去時,可當其的「盲公竹」,另外一方面亦可以在不同範疇提供專業服務。香港的專業服務,在未來發展都有非常亮麗的前景。而在專業服務的內容方面,則有需要進一步擴展,比如說,展望未來,提供有關ESG方面的資訊,將會是非常「吃香」的一個範疇。</p><p> </p><p>我先跟大家報告到這裏,接下來樂意回應大家的問題。多謝大家。</p></p>]]>
</description>
</item>
<item>
<objectId>
20240421_105131_448
</objectId>
<title>
加強推介香港優勢 聯繫國際商界
</title>
<guid>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1/20240421_105131_448.html
</guid>
<link>
https://www.news.gov.hk/chi/2024/04/20240421/20240421_105131_448.html
</link>
<pubDate>
Sun, 21 Apr 2024 00:00:00 +0800
</pubDate>
<description>
<![CDATA[<img src="https://images.weserv.nl/?n=-1&url=https%3A%2F%2Fwww.news.gov.hk%2Fchi%2F2024%2F04%2F20240421%2F20240421_105131_448%2Fimages%2F20240421124741561.jpg"/><p><p>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撰文表示,他上周出訪杭州和蘇州期間,注意到當地不少企業已申請或考慮申請在港上市。他會繼續加強到內地推介香港各方面的優勢和最新發展,以及加強與國際商界的聯繫。</p><p> </p><p>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4月21日在網誌發表的<a>文章</a>:</p><p> </p><p>中國證監會日前公布了五項與香港資本市場合作的措施,其中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範圍;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納入港股通;優化基金互認安排,這四項措施旨在進一步拓展兩地市場互聯互通的內涵,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協同發展。中證監亦將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行業龍頭企業到本港上市融資,並為此加大和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力度。這將有利香港的新股上市市場,而更多具長遠發展和回報潛力的企業在港上市,將吸引更多國際資金來港,加強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充分體現中央對香港的支持。</p><p> </p><p>我在上周出訪了杭州和蘇州,注意到當地不少企業已申請或考慮申請在港上市。他們都看準了香港市場的制度優勢和與國際標準的無縫銜接,並認為透過境外融資將能加速其在內地及國際市場的發展。這些立足長三角的創科企業,亦着眼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優勢,例如與深圳在創科方面的合作平台。他們希望充分利用長三角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國家發展戰略,以區域聯動把企業的業務推上新台階。</p><p> </p><p>此行中,我亦參訪了多家從事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民營企業,並分別與兩市領導會面。此行與內地科企的交流中,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不少創業者們都很年青和具備國際視野,並都投入大量資源和人力在研發和創新,追求技術突破、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競爭力。</p><p> </p><p>這些企業在提速發展的過程中,都將目光由內地拓展至國際市場,並且希望利用香港,作為他們進軍國際市場的首選跳板和平台,包括在港建立財資中心以至國際業務總部等。</p><p> </p><p>對不少企業來說,香港有着多項優勢,包括資金、貨物、數據和人才的自由流動;聯通內地和國際的金融市場和服務;公平開放的的營商環境和簡單低稅率;廣泛密切的國際聯繫;高效優質的專業服務;對國際規則和做法的熟悉;廣納世界各地人才等。此外,有不少希望來港設立科研中心的企業,不約而同指出香港知識產權保障制度完善,能讓其發展「專利營運」的新業態;而香港同時匯聚內地和國際數據,亦陸續打通跟大灣區跨境數據流動,為科研提供重要的基礎要素。</p><p> </p><p>下月,我們將見證香港跟杭州共同成立一個科技協同創新平台。平台將聚焦科技研發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文交流等,並將建立兩地交流機制、對接雙方優勢資源,為兩地的創科合作開啟新里程。一批杭州的科技企業亦將來港落戶,設立研發中心或開拓海外業務。</p><p> </p><p>此行的另一個焦點,是向當地企業推介香港能如何助力它們管理其跨國產業鏈和供應鏈,以及為離岸貿易融資,讓其更好拓展國際業務。在主題研討會的交流環節中,不少企業向我反映,為了更好抓緊開拓國際業務的機遇,不論是在物流運輸、市場銷售、投資設廠以至海外採購等不同環節,他們都能希望布局至更廣泛區域、更好利用海外資源,以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同時應對地緣政治和單邊主義的挑戰。事實上,香港憑着各項優勢,可以為內地企業在拓展國際業務的過程中,創造更大的價值,一站式的服務包括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商業諮詢,以至人才和企業培訓等。</p><p> </p><p>未來,我們除了會繼續加強到內地推介香港各方面的優勢和最新發展,亦會繼續加強與國際商界的聯繫。本周,本港將會舉行2024年亞太經合組織商貿諮詢理事會第二次會議,這也是有關會議事隔九年再次在港舉行。今次會議將雲集超過200名亞太區的商貿領袖,共就國際商界共同關注的議題進行交流。</p><p> </p><p>我們已為到訪的國際商貿領袖準備了一系列豐富的行程,包括安排他們參觀科學園、M+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香港國際機場等,向他們展示香港在創科、文化創意產業,和航空樞紐等方面的最新發展。</p></p>]]>
</description>
</item>
</channel>
</rss>